得到订阅专栏《关系攻略》是个很不错的栏目。熊太行老师的套路,虽然有时候听着会觉得太功利,但人在世上,不套路些能行吗?
以下是熊老师的分享原文:
奖励剥夺是一种阴性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用剥夺一个人可能得到的东西来激励他人。
熟练掌握了这种本事,可以不需要打孩子,还能成为操纵人心的高手。
2005年的时候,在新闻写作研究生课堂上,我们的老师髙钢教授分析美国普利策获奖特稿里的家庭暴力题材时,当场做了一个调查。
“在座的各位同学里,有没有谁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父母打过的?打一下都算。”
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大家,我一直觉得我的父母算是很讲道理的父母,但他们都打过我。我估计是没有人。
三十多个人的课堂上,有五六个人举手。
老师发自内心地赞叹了一句:“太好了,你们真幸运。”
我也是那天才相信中国有完全不打孩子的父母。
前几天看评论,在《为什么不能收走老公的工资卡》那篇下面,有位女同学说:“熊老师一看就是没结婚或者没有孩子,有了孩子负担很重,不拿老公工资卡根本就不行。”
还是真猜错了,我女儿上一年级了。
我得认真地说一句,我打过她。
在她三四岁的时候,扔到床垫上打过屁股,因为她在姥爷家大吵大闹、无法沟通。
后来我向她道了歉。
当然了,我们为打孩子自辩,就是会强调他们的错误,比如冒犯长辈或者在公开场合喧哗。
但是我仍然劝各位有孩子的家长,不要打孩子。
不是因为打孩子不对,而是因为打孩子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有好得多的办法。
|众望所归的暴力
动车车厢、地铁车厢里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拼命吵闹,被打扰和影响的大家纷纷盯着这个孩子的父母。
有的父母会低声劝阻孩子,对这样的父母,我一般都会给予同情和敬意,尽量不去看那个孩子(吵闹的孩子要的就是大家去看他),这种情况下往往喧闹也会很快停止。
有的父母会高声呵斥孩子,最后父母取代孩子成了车厢里的噪音污染源。
这种父母一般都是笨蛋,所有的乘客盯着孩子,让他成为舞台焦点,那和平解决就永远没有可能了。
最后所有眼睛都盯着父母,目光压力下有的父母就会选择最后一招。
“啪!”
这个世界安静了,然后是一声嚎啕,“哭!再哭还抽你!”
嚎啕逐渐转成抽搭,最后是呜咽。
乘客里有老太太心满意足地对身边人说:“对了嘛,孩子呀就得管,该打就得打……”
我管这种当众的管教叫做“众望所归的暴力”。
为了不让附近的陌生人厌恶而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
对陌生人看上去是个好邻居,对社会看上去是个好公民,但你恐怕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孩子确实是一个不可预期的变数,平时再讲道理,也可能突然失控。
有勇气的父母应该忍受着鄙视,道歉赔不是,仍然只劝说自己的孩子。
暴力解决只会让世界变得更糟。
|不讲理是会蔓延的
有一次小学同学聚会,有个同学说,他恨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带了我们六年,大家对老师都有感情,所以我们都想听听这是为什么。
老师让他做作业,他不肯做,老师让他请家长。他爸爸是个工厂工人,人比较粗鲁,觉得上学校太麻烦了,就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儿子,你赶紧跑,到了学校应该印儿还没消,你让老师看看。我就不用去了。”
这儿子小学时候就是个180斤大胖子,哇哇哭着从家里往学校跑,生怕跑慢了脸上手掌印没了。到了学校跟老师一说,老师还能说什么啊。
这样的家长,老师只能不管他的孩子。
“所以,我恨王XX(他说的是老师的名字)。”
那天的聚会突然就沉默了。几个同学开始骂他狼心狗肺,那时候老师刚去世不久。
我劝住大家,对胖子说:“我觉得你们家老爷子处理事的方式有问题。”
一帮同学恍然大悟。
胖子不得人心,很重要的一点是上学的时候爱欺负人,他身大力不亏,打人手也重。跟我也曾经打了好几年,有次我举起凳子吓唬他,意外砸在他额角上,他哭了一次,才再也不敢惹我了。他在我们那个班就是胖虎一样的存在。
这不是基因的缘故,不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而是父亲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儿子也会效仿这样的行为。
|你使劲打,他使劲学
美国的心理学家Strassberg曾经在印第安纳和田纳西做过一项实验,先收集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使用暴力的情况。分成不打孩子、打屁股和殴打(拳头、掌或者其它家伙)三种情况。
然后用了六个月去观察这273个孩子,结果发现:
没被妈妈打过的小朋友,每小时平均有2次左右的攻击行为。
被妈妈打屁股的,4次出头。
被妈妈殴打的,8次以上。
挨打越厉害的孩子,就越暴力,体罚根本就没法让坏孩子变好。
在1990年代的美国,几项不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孩子都挨打,大多数父母都打孩子。
1~2岁的孩子里,35%的家长声称打过孩子。
3~4岁的孩子里,94%都挨过打(包括打屁股)。
上小学之后不好打了,学校会让孩子们报警,爹妈真的会被抓走的。
93%的家长自己挨过打。
如果青春期挨打,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Strauss和Kantor针对6002个美国家庭进行了研究,58%的男孩和44%的女孩被体罚过。
被体罚过的孩子成年之后更可能抑郁、酗酒、打老婆和虐待自己的孩子。
鼓励父母不打孩子可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孩子当然是可以收买的
我属于1980年代那一批婴儿潮出生的人,1990年代的时候,所有的媒体都忧心忡忡,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兄弟姐妹,怕是要毁掉了。
所以那会儿整天专家们都在惦记我们,说我们是追星族,小皇帝什么的。
那时候留学海外的作者整天都写,美国人家里孩子干家务活,刷盘子家里还给发零花钱,说好好的孩子都被资本主义污染了。
后来才明白,那是非常高明的策略。
孩子是可以被收买的。
为孩子做家务劳动付酬劳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其实为考100分买一套乐高积木,也是类似的情况。
心理学上看,惩罚没有什么效果,不过奖励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
对孩子也是如此,你看老板扣员工工资,他要跳着脚骂你,也不合劳动法。但是因为业绩没完成,绩效奖金少,就无话可说。
这就是最高明的做法:奖励-奖励剥夺。
一定会有人说:天呐,这个父母收买孩子吗?
对啊,为什么不能收买孩子呢?
收买孩子,不能让孩子的心灵被玷污吗?
你每个月还领工资呢,怎么你老板不怕员工的心灵被玷污?
|把孩子当做谈判对象
大多数小学之后的孩子都可以沟通,也会谈条件。
“你敢打你弟,我就打死你。”
“你敢打你弟,这个月都没有零花钱了。”
敲黑板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如果你做了什么,你会得到什么负面的东西。这叫阳性惩罚。
第二种是如果你做了什么,你会失去什么正面的东西,这叫阴性惩罚。
能够善用阴性惩罚的人,都是聪明人和人际关系的大高手。
孩子会逐步效仿你,用经济手段和说服手段来达到目的,以后在职场上,这样的孩子会是高手,而动拳头的孩子,以后只能做打手。
我以前跟我爸签过两个协议,一个是五年级,把我的压岁钱五百元借给他投资,第二年他还我六百元,20%的年化利率在当时不算高。
另一个是初二的时候协议,如果考上重点高中,给我买五盘游戏卡,当然上了高中才发现,应该跟他要PS就对了——FC(小霸王)已经被淘汰了,但签协议这件事让我愿赌服输,一切按着合同来。
有人说,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是不谈钱的,我们谈孝顺和服从。
我要说错了,你可能读了假的传统文化,许多人给你讲这样的国学,希望你不争利益,他们好忽悠你。
你要往上走,找到先秦诸子那种光彩夺目的时代,那时候的人对谈论利益没有羞耻之心,一开口,都是为了双赢,《战国策》和《国语》里的说服,都是这个味道:
“大王,我来这里劝说您,不是为了我们赵国,而是为了您的楚国啊!”
|如果必须要惩罚
如果你的孩子做一些危险而愚蠢的举动,比如玩电梯、转门或者在高空扶梯上探出身子,你确实可以给他惩罚,不过最好注意这样几点:
1.短暂而快速,不要打太久,一巴掌打在屁股上,让他知道这是惩罚就行了。
2.当场执行,不要等回家再打,这点跟训练猫用厕所有点相像。
3.强度上要有限制,绝对不要用拳头或者工具。
4.只针对行为,不针对人本身。
5.收缩到某种最重要的情景里,别什么事都打。
6.扣零花钱永远比打人强。
斯大林就是一个特别擅长使用阴性惩罚的人,在他和罗斯福、丘吉尔谈判的时候,他会对罗斯福特别体贴,温柔得不得了,老罗很受用,“都说斯大林不好相处,他很喜欢我嘛。”
罗斯福入了套了,当谈判需要斯大林开价要条件的时候,他就会阴云密布,不爱理人,用“你会失去我的友谊”来威胁罗斯福。
丘吉尔是个油盐不进的硬主,他看着着急,但是劝罗斯福,罗斯福是不听的,他只想斯大林快点恢复温柔的状态。结果一让再让,把好多东西都让出去了。
第二天,斯大林果然喜气洋洋。罗斯福也觉得他好,我也好。同样也喜气洋洋。
很多有魅力的女性,都会这样操纵男人。
习题
周末家庭聚会,孩子把表弟关进衣橱里,差点窒息。幸好大家发现得早,恰当的做法是(多选):
A.把他的心爱玩具送给表弟,表示赔偿或者惩罚。
B.罚他自己在房间里玩。
C.把他关在衣橱里,让他尝尝这么做的滋味。
D.扣发本周的零花钱
E.考虑给衣橱增加通气孔,以及考虑从里往外推开衣橱门所需要的力度是不是要调整。
答案是B.D.E
A是不对的,犯错误的惩罚应该集中到未得之物上,而不是用剥夺已经有的东西,而且这也不容易培养孩子对所有权的观念。
B是对的,可以参考主角是小兔子的绘本《汤姆挨罚》,幼儿园对付捣乱的孩子一般也是放到一边自己玩,孩子很快就会承认错误,希望回到集体中来。
C.很危险。
D是对的。
E是排除隐患的做法,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