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什刹海
某年的今天,公司工会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蓄谋已久的缘故,决定要有自己的读书分享会;其内容大概是:欢迎同事们踊跃报名,书籍不限,18分钟—刚好是Ted演讲的时间;
当时我看到这条公告时,欣喜异常,心想这有何难,不就是随随便便讲上18分钟么?50分钟也没问题呀,每年自己阅读不下于100多本小说、文学、故事等等,肚里的存货何止万千;想到这里便开始了踊跃报名。
7天的准备时间,自己还准备了一篇特别棒的文稿,那感觉真是棒极了,期待着一展身手,掌声踊跃。
还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是第三个出演,前两个看着也不怎样啊,我肯定差不了,可后来的结果却让我很受伤。
全程18分钟,在座的同事们只有在前1-2分钟开头时那看过来的眼神还足够亮,而之后大家在位置上变昏昏欲睡,上下眼皮直打架的状态使得自己的声音压得越来越低,18分钟时间自己唯一想的就是早点结束,本来预想着大家都能全神贯注的听讲还能积极提出问题的场景直到最后都没有真的到来,反而是主持人上来救场及时,我才得以全身而退。
这是为什么呢?
是我讲的不好,没有内容,不会呀,这可是自己精挑细选了好久才敢上台呀!
困惑、烦恼、郁闷……萦绕心头,我是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呢?还是应该早点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活动分享想法?
如果不是以上的问题,那有没有一种有效讲演的方式和听众能够彼此间沟通顺畅,不至于让他们昏昏欲睡呢?肯定有,不然Ted演讲者怎么做到的?
直到自己无意中的一次偶然邂逅,才得以让束缚多年的问题得到了超然解脱,所谓的它是一本书,其实也不单单是一本书,这还是作者在自己的前半生成功道路上的宝贵经验浓缩版。
来自宋春涛先生的《想清楚 所明白》,他是一位资深的培训讲师,同样也是一位企业经营高级顾问;
书中的每个表达案例皆源自作者20年职场、培训、咨询和生活中的观察、记录、思考与提炼,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通过深入阅读你不但可以从这些典型表达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还能进一步得到启发和借鉴,说的一点不错,正是如此,它不像一般致用类书籍那样通篇理论加少许案例,而是通过运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想加工成一个个的生动案例来让我们能够通过阅读身临其境,场景化构建引导我们充分理解书中精华内容。
俗话说的好:
光说不练假把式,那接下里就让我们通过书中的节选片段一起来学习如何做好一次有声有色的讲演。
<片段节选>【想清楚 说明白】P167-168页
片刻休息后,第二位讲演者开始了。正在我准备运功抵挡瞌睡来袭的当儿,台上传来的一个问题唤醒了我处于休眠状态的CPU,“在开始讲解之前,我先做个小调查,请问在座各位领导和同事,有多少位办理过因公出国(境)护照或者签证?请举手示意一下好吗?”
迟疑了片刻后,我和周围的同事一起,举手示意办理过。
“谢谢,第二个小问题,觉得办理制度复杂、流程繁琐的同事请举手示意一下好吗?”
听到这个问题,我的脑子里山县了各类表格、公文、签报、审批、面试……于是毫不犹豫再次把手举起,四下一看,发现大家原来都有同感,“谢谢大家,我能理解大家的感受,如果说听完我的介绍,能够让你对办理相关流程更加熟悉,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您会觉得有用吗?”
大家几乎异口同声说道,“有!”这是,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清醒了,台上表达者的三个问题轻轻巧巧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十分钟后,正当听众的能量再次开始下降,台上又适时传来了提问的声音——“以上我们介绍了办理因公赴美签证的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在讲解英国签证的办理流程之前,为了检验大家对于这一模块的内容掌握,我想做一个随堂小测验,答对的同事我们有小奖品赠送。请问办理赴美签证需要的照片尺寸有多大?”
台下随即传来了一片翻阅笔记、 喁喁讨论的声音,一会儿功夫,有人举手回答问题,顺利拿到了奖品,开心的笑声再次感染了会场中的每一个观众,气氛又变得更为融洽了。
通过这个案例,你肯定已经能充分感受到问问题对于现场发言的价值。第一,它能够在刚开始的阶段引起听众的注意;第二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兴趣;第三,检验听众对于表达主题以及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激励他们持续地集中注意力。
相信小伙伴们通过以上的阅读都能Get住重点吧,
本片段通过1个职场演讲案例的引入对比,着重强调了所谓的有效职场表达其实并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通过提问互动方式双向沟通的过程!
那么片段中为什么需要着重强调此点呢?
从我自身的讲演失败案例中,不难看出单纯的去灌输思想知识其实最后只不过是徒劳,结果只能是→“昏昏欲睡,一片沉寂”,不但如此,还浪费了彼此双方宝贵时间,真可谓得不偿失!
由此看出,【如何能够引发听众的参与思考】就显得极为重要!
可又该如何去激发引导受众去积极参与思考呢?
假设“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讲演声不足以激发大家的听觉神经,那么我们采用“声若洪钟,抑扬顿挫”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做到此点呢?
或许可以,但这里并不是在所有人都是适合开<故事讲堂>。
既然如此,难道就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实现<有效沟通>?
当然不是,通过有效与听众互动提问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可又该如何提问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认知下,关于在表达中,如何提问才能与听众有效沟通?
1.明确提问目的。
比如:原文中在讲演中的同事,他在一开始的提问就是为了通过提问互动来充分唤醒在场人员昏昏欲睡的瞌睡状态,重建听众的参与度!显然,通过提问他后来成功的调动了在场所有人参与感!
2.精炼表述问题。
就是说你的提问大家一听就明白你在说什么,而不是提了一个问题后,大家根本没明白你想问什么,于是又会用更大篇幅来解释问题,还可能在解释过程中公布答案。
3.一次只提一问。
提问时必须有重点,每次提问只提一个问题即可,切忌在听众还没想到当前问题答案的时候又开始抛出下一个问题,
这种连环不间歇提问的结果往往最后只会让听众一脸茫然失措,可能还会问你:“请问,您刚才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什么来着,能再说一遍么?”
4.提问要打组合拳。
先用封闭式问题锁定方向,再问开放式问题在特定的范围内发散。
比如:
先问→大家觉得咱们群里每天分享<每日一拆>有用么?<封闭式>
后问→那么大家为什么会觉得<每日一拆>的群内分享有用/没有用呢?
【经验回顾】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是否也和我一样突然脑袋里灵光乍现,想起了→
比如:
某年某日,公司下发了新文件需要各个部门负责宣讲到每一位员工,然而让你始料未及的是~领导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你,你开始兴致满满,可谁知讲演过程中,大家却全都纷纷地拿起了手机低头不语,这时候的你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却又无可奈何!
在一个有着明媚阳光的周末午后闲暇时光,你正准备午睡一会,可就在这时<演讲训练营>营长来电话邀请你去做一次现场分享,这可是“纯干货”讲述,原本期待着小伙伴们能偶踊跃发问,可谁知全程大家都是静默无语,这时的你很显然,不那么开心。
等等等等,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自己亲身经历或是亲眼所见的种种类似以上情况不胜枚举。
假设一切都是你个人亲身体验,那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是生搬硬套,还是只管自顾自阐述观点,又或者是…?后来在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注:相信你此刻一定想到了许多,没关系,简单理一理,然后把它们用文字叙述或者语音描述的方法记录下来,反复推敲,到底问什么会如此。
【案例应用】
俗话说得好:学而不用,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接下来就请小伙伴们再设想下回到刚才的【回顾经验】场景中,
假设在你开始讲演/宣讲前,你已经熟练掌握了本文所提到的提问4要素,你将又会如何去想,去策划,去行动呢?
或许有的小伙伴看到这里,脑海里已经开始浮想联翩,我应该这样或是那样;又或者有的小伙伴会和我一样,初看之下并没有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产生共鸣感,这都没有关系,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你只是需要逐步的沉淀下来,慢思考而已!
当然了,不管如何,好记性都不如烂笔头好使,此刻想到什么就请把它们记录下来;
正如费希特先生曾说: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
同样的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提问四要素也是如此,需要将它们运用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慢慢地通过敲打和锤炼自己,来熟练掌握它们。
假使一开始我们还不能全部都能驾驭它们怎么办?一开始提问设计要是没人互动又该如何?问题总会有,但往往办法总比问题多,
请相信自己,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