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到了学校,因为还没开学,学校里冷冷清清,学校食堂里也只开了两个,就几个窗口,种类供应得很有限——就像平时过了饭点后的剩下饭菜。进到食堂里,感觉没有闻到饭菜的香味,反而有种混合着饭菜、洗洁精等各种味道的气味。窗口前面,人头攒动着在排队打饭,黑压压一片。有时候,看到这么多人来打饭,感觉像行尸走肉的僵尸,又或者是古代牢里关押的犯人来领饭了。有句话说,不能以貌取人,对于食堂的饭菜,有时候也同样适用。有的卖相好的菜,价格不仅不便宜,而且吃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吃。有的油很大,有的菜很咸。吃完之后,舌头感觉很难受。让我想起来了网络上有人戏称,中国第九大菜系——食堂菜——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贵、丑、少”为宗旨。以不放肉、不放油而闻名。
既然食堂没好吃的,那就去外面看看。没过正月十五的上海,外地小吃店老板都还未回来,都没开门。少数几家店开业了。回想有啥可吃的呢?就一个学生党来说,在外面经常吃的,就这几种:千里香馄饨、牛肉拉面馆、黄焖记米饭、重庆小面、云南(桂林)米粉、麻辣烫、苏州汤包馆、山东手工水饺,小吃的话:烤冷面,肉夹馍,手抓饼,凉皮……已经把学校附近的小吃店都细想了一边,真的不知道吃啥。有时候,像一个皇帝,纵有佳丽三千,也不知道翻谁的牌一样的纠结。其实外面的饭也没我说得那么难吃。也有很多美味:商场里的大型餐饮点,各具特色的美食店,上菜速度快,干净卫生。不管是卖相还是味道,都可以让你过过瘾。但是有时候,这些菜吃起来,没有感情,像是冷冷的机器做出来的一样。有的菜看着好看,吃起来,感觉没有菜味。
或许是我是想家了,尤其是晚上睡觉前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记录片中,记录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到好吃的米饭,天然的蔬菜,坚持自己种植水稻、大米,坚持不用蔬菜大棚,让植物天然充分生长。他的种的水稻有180天生长周期,比以种植时间长的东北大米还长。而且蔬菜丰收的时候,他也尽量用清淡的做法,去烹饪这些蔬菜。我相信,这些蔬菜一定很好吃,而且满满的全部心意在里面。就像今年过年,妈妈去让我买一些香菜和蒜苗,要是“本地的”。我问妈妈,为什么要买“本地的”。她说,是家里自己种的。不是大棚里种的那种,这样的更有味道。一样的,就像野生散养的“本地鸡”和鸡场里养的菜鸡也是不一样的。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外面没有家里做的饭菜好吃的原因之一。家里妈妈会买菜,同样的钱,她能买到好的做饭的原材料。而外面饭店,可能会出于利润考虑,不管食材的来源,更不用说,有人还专门用劣质食材了。在外面吃饭,虽然是便利了,能填饱肚子,但是营养健康可能会跟不上,经常吃重油重辣的还会让自己上火,可怜每天上班族花不少的钱,却只能吃外卖。
家里的饭菜,也许就是很普通,我也觉得很好吃,也很想吃。对于家里的感觉,我记忆中的永远是,我在屋里写作业时,能听到厨房里,咚咚咚整齐的切菜的声音,乒乓乓的锅铲和锅碰撞的声音,听到油热后,放入菜后,刺啦的声音,能闻到葱花的香味,能闻到热油煸辣椒的香味……不用看,很多时候,我都能从闻到的香味,猜出做的什么菜。每每闻到菜的香味的时候,我都已经忍不住流口水了。就等着妈妈在厨房里说出那具有魔力的三个字:“吃饭了~!”这时候,我想离弦的箭一样,冲向厨房,拿碗拿筷,端菜端饭,把桌椅板凳摆整齐等待吃饭。那是最幸福的时刻。在家里吃饭,不仅有口福,还有耳鼻眼福,还有幸福。用心做得饭,不仅是吃饭,而且能感觉到一份心意在里面。
现在终于理解了妈妈在街上看店,说街上的饭不好吃的感受了。就像在外地求学的游子,在外面太久,总想念家里饭菜一样;也像一个人在天上飘了很久,回到家里,吃到家里的饭后,总算落了地的感觉。家里的饭虽然是粗茶淡饭,但这些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却是对身体最好的,最没有伤害的。街上的饭,有的太粗制滥造,用重口味刺激味蕾,掩盖饭的没味道,有的饭太机械,太冰冷,没有感情。虽然看起来美味可口,但不可多吃。有的可能披着美丽的外表,吃起来却对身体不健康,就如同饮鸩止渴一样,不是身体想要的。
如果有空,还是多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