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纳闷过一件事情:上大学时,我们参加各种音乐比赛被划分在专业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大学音乐学院教学的同学和分配到艺术专业团体从事表演的同学,比赛时还是属于专业组。其他同学,不论在那里工作,都算作业余组选手参加比赛。
当时对这种划分法很不解,有些同学的专业能力很强,就是因为不在专业单位工作就被划分在业余组,这对他们是一种歧视,同时对与他们同台竞技的真正的业余选手也不公平。
但是,多年后再看,在专业单位工作和不在专业单位工作的同学,在专业素养上的确有非常明显的分化。并不是说不在专业单位工作的同学他们的水平和素养不高,而是他们发展出了更加适应本职工作的专业素养,成为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内的专业选手。但是要比舞台表演,那一定是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工作的同学更加专业,能够表现出更加优秀和更加稳定的舞台表演素养。要比教授音乐专业技能、研究音乐理论、创作音乐作品方面,还是在专业音乐学院工作的同学表现出更加丰厚的实践经验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如果继续在音乐专业的比赛场上,这些专业单位工作的同学的确能够表现出更加专业的水准,但是在其他行业和专业的比赛场上,音乐专业单位的同学马上就变成了业余,实际上也只能表现出业余水平,而那些在相关行业工作的同学立刻就会表现出专业的水准。所以为什么把专业院校毕业但没有从事专业教学和表演的同学划分在业余组是有道理的,刚毕业时大家虽然水平相差不大,但大家其实还都是新手,在比赛场上也只能沾点儿业余选手的便宜。若干年后,每个人都在自己长期从事的专业领域发展出相应的专业素养,这时候回到音乐舞台上来,高下立判。但是换一个赛场,可能就是这个行业从业者的主场,其他非专业人员同样无法与他们竞争。
吴军的《硅谷来信》中有一期这样解读专业和业余:专业选手的表现是稳定和可预期的。要说演奏乐器,很多业余选手也能高水平地演奏几首作品,某些作品的演奏水平完全有可能超越专业选手。可是专业选手可以高水平地演奏更多的作品,优秀的专业演奏家能够高水平地承担一场独奏音乐会的作品。专业选手的表现也更加稳定,演奏家可以一年开数十场音乐会,在不同的城市,演奏不同的曲目。观众愿意花钱去买他们的音乐会门票,是因为可以确定地从他们的音乐会上获得音乐享受,不必担心他们的表现不稳定,自己付出的门票钱得不偿失。
可是,让一位专业演奏家去写论文,他们就不是专业理论研究者的对手了,即使演奏家能写出一两篇水准不低的论文,也不能和每年发表多篇论文,在某些领域深入研究多年的研究者相比。在论文的综合数量、思考深度、对本领域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熟悉程度等方面,演奏家绝不是音乐理论研究者的对手。
我在请作曲家为一首大型活动中需要使用的歌曲编配交响合唱谱时,就是找到了从事编曲、创作数十年的一位专家来做。一方面的他的创作速度很快,几天就能够交稿;另一方面是结果可以预期,他既熟悉中学生乐队的配置缺陷,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够写出适合大型晚会氛围的交响音效来。拿到乐谱后,我们拿上就能够投入排练,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专业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比业余选手在所有作品的表现上都强,但一定在稳定和输出有保障方面将业余选手远远地甩在身后,稳定可预期才是专业选手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