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4 年后,皮驰斯像母亲那样死去
葆拉和皮驰斯最后都死于海洛因吸食过量。而在此之前,两人都有过多次吸毒过量的经历。两次事件都没有被查出明显的蓄意自杀倾向,然而两次都发生在她们单独照看年幼的孩子时。两人都是热情亲切、智慧超群的女性,同时也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事件发生时她们都是单独和年幼的孩子待在家中,然后感受到不得不吸毒的强烈欲望。这些事实体现了她们超出常人想象的焦虑感和混乱状态。
她们为人过激,缺乏安全感,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尽管她们希望自己性格中能有更加稳定、令人钦佩的特征,然而这种理想通常维持不了太久。她们的公众形象总是如同华丽的芭比娃娃,一身粉红、极具女性魅力甚至有些夸张。但这些形象不过是在误导大众——她们两人无论是在私人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无比冷酷,喜欢摆布他人。她们的生活充斥着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寻求刺激等夸张的元素。然而当她们反省自身的时候,却渴望安稳正常、平凡幸福的生活。她们充满爱意,渴望获得他人的喜爱,同时也不吝惜给予他人爱。
皮驰斯的童年
病人如果能与心理医生建立稳定友好的关系,他们之间就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相处模式。然而,葆拉的心理医生们都没能做到;或许葆拉本身就无法同别人建立这种亲密的关系。尽管她多次在精神病院及戒毒所接受短期治疗,但这些治疗几乎从不针对疾病成因。那些所谓的权威人士——比如心理医生(专攻领域主要为针对身体的疗法,例如通过药物治疗精神病),会强迫脆弱的病人和毒瘾患者相信自己的疾病是基因造成的,根本无法痊愈,只能通过药物和认知疗法控制。
有力的证据表明,如果患者相信医生的说法,认为自己的“疾病”无法被治愈,那么他们痊愈的概率就比那些不相信这种鬼话的患者小得多。对毒瘾患者来说,相信自己的成瘾症状不受自我控制,可能在短期内十分有效(重点在于避免成瘾行为)。然而,只有真正了解病症的童年成因,才能产生根本的改变,甚至能将它彻底治愈。
要想在人生的路口识别红灯并及时刹车,你必须明白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
皮驰斯的少年时期与成年时期
拥有人格障碍的人在童年时期遭受多种严重虐待的情况十分普遍。
为何皮驰斯的死因与葆拉如此相似?
研究显示,如果是母亲自杀而非父亲,那么后代自杀的概率会翻一番,而与儿子相比,女儿更容易自杀。与父亲自杀的情况相比,如果母亲自杀,那么女儿自杀的概率是儿子的两倍,而儿子自杀的概率也会随着母亲而非父亲的自杀上升,但上升的程度没有女儿那么高。这表明,女儿对母亲自杀产生的身份认同比儿子更多。
但若这样分析,皮驰斯的姐姐和妹妹同样有自杀的风险,所以这件事无法解释为何皮驰斯死于这种方式而其他两人却没有。除了葆拉对她的虐待更加严重,她曾3次目睹葆拉自杀未遂,或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就是皮驰斯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对母亲表达出恰当的哀悼。
然而问题就在于,皮驰斯与葆拉产生的身份认同太过强烈。幼时的虐待太过严重,以至于想要重复这种虐待以期获得不同结果的欲望占据了上风。身份认同和虐待重新取得控制。
为何比起两个姐妹,皮驰斯与母亲更为相像?
这件事或许看来很奇怪。虽然皮驰斯是受虐最多最严重的孩子,然而比起其他姐妹,她与母亲更为相似。逻辑学或许认为在遭受痛苦经历后,人会尽量避免同样的行为,不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事实上,正是这种单独的行为才造成了极大的相似。两种主要方式包括: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及虐待造成的身份认同。如果孩子因为父母的行为受到伤害,那么这种伤害会成为孩子的一部分。反之同理:如果父母冷静、精神健康,那么这些积极因素也会传递给孩子。
皮克斯也曾受到葆拉的各种虐待,然而她没有承受主要攻击。最重要的是,皮驰斯受到的照顾与其他姐妹完全不同。同许多孩子一样,皮驰斯才是努力阻止母亲酗酒和自杀的那个,皮驰斯才是被母亲从行驶中的出租车里推出的那个,而不是妹妹皮克斯。同时,在葆拉施虐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姐姐菲菲在寄宿学校上学。成年后,菲菲的检查报告表明她患有抑郁症,相比皮驰斯的不端行为和混乱生活,菲菲对童年痛苦经历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葆拉的每个女儿同她相像的方式和程度都不同,而这一事实印证了这种说法:兄弟姐妹由于家庭动力结构和接触父母积极消极的特征不同,会变成不同的人。我相信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菲菲和皮克斯同皮驰斯互换位置,她们可能最终会变得和皮驰斯一样,甚至连死因也一样。皮驰斯童年遭受的虐待的种类与程度让她最终变得不同。
正如基因无法解释父母同子女的心理特征为何相似一样,基因也无法说明兄弟姐妹间为何不同。人类基因计划能够证明这一点,我会在下一章对此进行详细阐释。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一、通过顿悟,重获精神健康
有力证据表明,名人的英年早逝和童年受虐待的程度与种类密切相关。总体来言,比起普通人,摇滚和流行乐手英年早逝的概率更大。
有力证据表明,名人的英年早逝和童年受虐待的程度与种类密切相关。总体来言,比起普通人,摇滚和流行乐手英年早逝的概率更大。
一项关键发现表明,负面童年经历(ACE,包括父母离婚、精神忽视或遭到暴力对待等)是造成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童年饱受虐待,那么你回想起当时经历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因为它太过痛苦,没有人愿意记住可怕的事情。你需要清楚当时的真实情况,同时明白它很难改变。你还要明白,自己会一直试图重复过去的创伤,期待获得不同的结果。或许你要接受心理医生的多年治疗,需要这位心理医生为你带来不同的安全体验。
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对于这种依赖的恐惧(因为过去依赖父母的经历实在太过可怕),自我保护理念会使你坚持自己的独特性,认为一般规则对自己并不适用(你一直用这种保护理念来避免自己的无用感、无力感以及无存在感)。你必须克服这些错误观念,然后找到一个心理医生,与他建立之前你与父母无法建立的那种情感联系。
不论幼年生活多么幸福,父母自杀都会给所有子女造成极度的 痛苦。早期的虐待及逆境会增加子女遭遇不可逆转的痛苦的概率。
在试图摆脱这些恶习的过程中,适用于极端例子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所有人:只有了解问题的童年根源,我们才能摆脱自我毁灭的模式。尽管自助书籍以及认知把戏能够为我们带来暂时的解脱,潜藏的问题早晚会卷土重来。重复无用的方法不能起到任何效果——我们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通过自嘲摆脱消极身份认同
皮驰斯不良行为的根源在于同葆拉强烈的身份认同。想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改正,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只有超出父母子女关系的水平,从一种独立客观的成人角度看问题,我们才能够明白自己受到了父母的一些影响或与他们的某些性格特征产生了身份认同。
如果我们对生活缺乏领悟,其后果是我们完全无法承担的。尽管最终只有极少数人会自杀,然而没有人能免受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会危害人际关系、工作及娱乐。摆脱这种负面影响显得刻不容缓。
三、减轻孩子的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对孩子来说,这种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从很多方面而言,它对父母子女双方都有很多好处。为人父母的一大乐趣就是,我们会得到孩子毫不质疑的崇拜和热爱,这让父母更加倾向于为子女奉献全部。对于孩子来说,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自我认知。
然而,我们必须牢记自己是成年人,不要利用孩子们的脆弱来伤害他们。在我们悲伤、愤怒或是心情低落时,尽量不要让孩子们感觉自己要应付我们的负面情绪。我们要照顾他们,而非让他们照顾我们。
我明白,这一点说来容易做来难。如果出现问题,父母根本无法将消极情绪彻底掩藏起来。我们所有人都会发脾气,然而我们可以向孩子解释事情的真相,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必感到必须对父母的情绪负责。
对于父母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给孩子们一个如同葆拉一直想为女儿提供的那种童年。我们要尽全力为自己的“人质”带来一个安全又充满爱的“关押”环境。就如同培养金子一般的创造力与活泼好动的天性一样,我们只有先满足孩子们对于父母依赖的需要,才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