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某个居民家里:他们的echo智能音箱录下了他们的对话,并自动发给了手机上的一个联系人,而这一切,屋主并不知情,直到有人告诉他们。
亚马逊解释说,echo音箱误听到“Alexa", 于是自动苏醒了。然后,又错误地认为谈话中有:"来录一段","发送给xxx"等字眼,就这么做了。 至于为什么音箱不寻求用户的确认, 亚马逊说,因为他家里有好几个音箱,在客厅的音箱错听了在厨房的对话, 就在客厅发音询问确认,然后继续错听到用户同意了,于是默默的完成,没想到干成了件"大事”。
可怕!使用智能音箱像是安装了个窃听器。当然,制造商们不这么认为。echo的工程师说,音箱不会持续录,除非听到特定关键词;音箱最长录音60秒,然后,新的录音会覆盖旧的录音。 然而,这些并不能完全消除笔者的担忧。这些语音消息大多须发送到制造商的服务器,以获得人工智能翻译和解析的服务,服务器保留语音的时长,难以确定。 前几年在美国也曾发生一起案件,刑侦部门要求亚马逊提供屋中的echo语音记录,作为破案参考,但公司以保护自由法案的理由拒绝了。 这一点,也让人怀疑服务器上的真实记录规模。
人工智能从能用,到能被放心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智能设备的网络、及全天服务属性,在设备信息保存等方面,将来必然会因为各类乌龙事件,促成行业标准,甚至国家安全标准的产生。当下,如果把智能设备放在家里或公司里,还是长点心吧,在胡侃前记得关掉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