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阅读的好处,今天就讲讲阅读的方法
我们在阅读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记不住,读不下去,读不到最后等等,其实单从对阅读的认知上,就错了,读书不需要用来记忆的
陈垣年轻时按着《书目答问》买了很多书的时候,有人问他:买这么多书念得完吗?他回答:书不都是为念的。有的是浏览翻阅的,有的是参考备查的,有的是应熟读甚至背诵的。
古今中外的图书数量跟浩瀚的星球一样,数也数不清,所以选书是我们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对于任何人来说,书可以分为两部分:有用书和无用书或者泛读的书或者精读的书。
怎么选:
① 你要想清楚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你要确认你找的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书名,有些作者的主题会直接体现到书名上,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名都能点名主题的。
版次,代表一本书的复购,复购多的书,最起码也值得你花点时间了解一下
序言 ,序言对书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写的不够有趣,就不会吸引读者,所以大部分概率可以从序言看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序言中也浓缩了一本书的所有要点和作者对于写书的思考,阅读序言有助于把握一本书的概要,不过有不少人是不看的,这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后记,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有后记,这是作者对全书的总结,和对出这本书有关人员的感谢,提前了解后记可以拉近你跟作者的距离,让你更有热情去读。
②先了解书的框架
书选好了就到看书环节了。
你是不是经常拿到书直接就翻第一页了?那绝对错了。
这种情况大部分时候你可能都看不完半本书,因为你没有目的性,而且会读的很慢,也很费你的注意力。你看着看着会觉得看这本书越看越累,出于你对人性的尊重,于是你就放弃它了,还会加一句,这本书写的不好。这可对写书人不公平了。
拿到书首先你应该粗略的翻完这本书,可能很多人对”粗略“这个词语有误解,认为是不认真的态度,事实上这才是对你行为的负责。
你想,如果遇到一本并不适合你的书,你一头钻进去就读,这段时间的阅读不仅浪费了你的时间,甚至会影响你的判断和思考。时间很宝贵,不要浪费在不适合自己的事情上。
粗略的翻阅就好比去商场挑衣服,扫一眼,风格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版型是不是能穿的,颜色能不能接受,不能看到认为好看的就去试,选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看完书名,前言、后序和略读,你大概对作者有了一点了解。
现在先不忙着看目录,试着想下:你想要这本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要问的,并想想他会怎么回答你。
就好比你要去请教一个比你厉害的人,你先要理清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他才会给到适合你的答案。否则,你都不知道你要什么,别人无论什么样的回答都是对你没有帮助。这也是自己和对书的一种尊重。
③ 看目录
认真的读一下目录页,是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就像要学习某个人的课程你得知道他精通哪些方面,或者逛商场时,你先要了解每一层都是卖什么的,你要买童装应该去到哪一层。
但遗憾的是,许多人连目录页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实上,许多作者是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的。
④ 让自己静下来
很多人看不进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心不够安定,专注不下来。
这个时候读书可能会跟你形成内耗,如果前期就用不正确的方法看书,你可能会受挫,认为自己根本不适合读书,甚至放弃读书,那就很可惜了。
矛盾的一点在于,成年人读书哪有专门随时随地能安静下来的场合呢?真要等到这种环境,你可能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
针对这样的情况,当然是有一些可借鉴的并随时可用的小方法。
提升专注力的方法:
橘子集中法
《阅读障碍者的天赋》一书中详细的讲述了这个技巧。橘子集中法能够让人马上切身感受到与进入心流状态相同的效果,身心放松,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
闭上双眼,放松身体,关注自己的意识,挺直背部,舒适的姿态调整呼吸
在心中说出自己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像将一个橘子放在您后脑勺的斜上方
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身心放松,精神集中的状态。感觉自己即使闭着眼睛,但视野越来越宽阔,现在你的眼睛和心灵是同步连接的。
保持这种身心放松、精神集中的状态,慢慢睁开双眼,以你觉得最舒适的速度开始阅读。
行为锚定
我们以某种特定的固有的行为作为锚定,来提示我们新的行为方式,并将这个新的行为变成以一种新的行为习惯。
比如:
你需要给自己某个时间点来读书,你就可以将早上起来喝水这个固有的习惯作为锚定,随后触发自己要读书的行为。
你需要给自己某种场合提示自己读书,你可以把家中的某个安静角落作为锚定,只要到达这个角落,就触发你要读书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福格行为模型》中有详细的解释和运用
当动机、能力、和提示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
⑤ 影像阅读
我们看书时,其实是顺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读的,你并不会一字一句的去琢磨,当了解了作者这一节大概要讲什么内容时,文字是如何表述的哪怕出现错别字词,都不会影响你去理解他的意思。
在《高倍速阅读法》这本书中,讲到了一个快速阅读的方法---影像阅读法
这个方法就像拍照一样,先将图片拍入你的潜意识,全部拍完后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休息一下,或者出去走动一下,喝点水,这个时候你的潜意识会向上输送给大脑,让大脑先帮你提前预习了,并且交由潜意识层面去了解书的内容。
针对眼睛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我自己也进行了各种实验,将“摄入脑海”这个方法命名为“影像阅读法”
⑥ 用目的来指导行动
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你要先确定你读书的目的,这也是为最后的行动做准备的。读完书后,你具体要做什么。
1、为了借鉴里面的某个主题
当我们想要了解某个知识点时,可以从各种不同的书籍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有些是用整本书阐述,有些是某个章节阐述,主题阅读是为了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点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2、学习作者的思考
你除了从书中学习到作者论证的各个主题之外,还可以学习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释他的观点的。
他是如何将一些不相关的主题放到一起去论证的,他的逻辑是什么,又是采用的什么方法呢?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的骨架,我们想要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就要找出这个骨架。你就像在欣赏一个艺术品一样,分析出大师的手法,然后进行临摹,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3、接触这本书,只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书
每一本书,总是会通向很多别的书,他们就像道路和路标一样,指引你走到更广阔的地方。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眼界更广,那你就可以将这本书作为一个踏板,走向更高的层级
4、盯着改变而读书
任何一本书,只要有触动你的地方,并把它用到生活中,能给你生活带来变化,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是一本有用的书比如投资类的书《聪明的投资者》中:
投资操作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不满足这些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机。
在投资中就不要有投机的心态,认为这支股票要涨就买,认为要跌就卖,而是要衡量这只股的价值是不是在低估值区。所以你的行动是,分析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决定买卖。这就是书中内容给我触动,并且用到生活中。
5、持续的输出
《礼记·学记》中有句话,“教学相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话清晰明了的把一个知识解释给别人听,而且让别人理解,这样你才可以说你真的理解了这个观点,而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你自己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就会更上一层楼。
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就是说,当你能够从旧知识总获得新的理解,从而去解释新的情况时,就代表你真的理解了这个知识,你就可以把转教别人。
如果你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话,那么你的知识就只是存储在你的U盘里而已,不属于你的知识,只有让知识通过你写或说出来、用出来才是你的知识,也就是输出。
费曼学习法也强调 :你如果能把你复杂的知识教懂一个10岁的小孩子,那你就成功了,
所以输出才是阅读完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教受他人,从而让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更透彻。
这些是对我来说比较全的阅读方法。
我想说一句: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我们遇到问题时,不需要独自闭门造车,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厉害的人,已经总结出了很多问题的使用手册,我们完全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