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并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首要内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准确理解和把握“坚持人民至上”对于我们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更好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把握人民愿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时代10年来,党同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集中人民智慧。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在党的旗帜下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聚焦民之所需,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各方面工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更好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