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的感觉 (散文)
2013 3,2
有家的感觉很不一般,不信,就听听台湾歌手潘美辰唱的那首《我想有个家》,那优美的委婉深情的旋律就在告诉你。家在人的心中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人时候,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上学,吃饭,回家做功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没有什么补课班的。放学直接回家,在自家房里昏黄台灯下读书,做功课。有时看看窗外的随风摇曳着的樱头树上红樱桃,前园子苍老驼背的老杏树上青青大杏子。有时望望无尽的星空感受一下月朗星稀的空灵,有时感受一下斜风细雨的田园诗情的细腻,有时感受一下户外劳动酷热干燥,是一种有家难得的享受。爸爸妈妈为了供我们兄弟姐妹上学,在家里扣了很大塑料大棚,饲养鸡鸭鹅一大群家禽,和四十多头猪。每天很累!但过得很充实!虽然猪舍的浓郁硫化氢气味影响我们屋内空气。但是还觉得这是自己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脏草窝!
结婚的时候,父母没有为我和妻子买楼,原因就是他们早在20年前就为我们哥三个准备了一套平房, 一趟子大约有八间左右连脊房,归我的东两间,房前有园子,可以种菜,种花,感觉是很好。在自己家里没事的时候可以上网聊聊天。看看书,写写字。累了,还可以领着女儿到外面“跑大风”。玩地感觉就像一个大儿童一样,不经意间就找回到童年的影子。那时家在我的心中是温馨的。家的感觉就是我们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游乐园。
结婚后在农村上班,便租了平房,但始终担心着房主逼着搬走。不知怎的,这种感觉还是对的,我们短暂两年搬了四户人家,每次搬家心情虽然很心情低落的。但是每次搬家却没到崩溃程度,那就是我知道我还有一个家在街里,每当我想到它,我就觉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的踏实。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议论注重了实惠。住房的标准成了世人评头论足的话题,它不仅仅一个人是身份的体现,的同时也代表了个人的经济实力。你住的是平房,别人觉得你很寒酸,你住的是楼房,别人就觉得你是高贵,富有。人的眼光就是这样,连同一些知识分子一样,他们往往也被眼见的形势所左右,大哥大嫂顺应形势发展,卖了平房,买了一栋楼房,很高兴地。尽管我的父母不十分同意。我和妻子始终坚信我们的观点,等等再说。或者说那时只是表面一种敷衍。因为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收入。在乡下租房,在城里待不了几天,而且住楼房需要交各种费用,物业费,水费,供热费,电费,垃圾处理费等等。在那时,我们工资是开前三项的,我们夫妻俩人工资才600多,而且有时候还开不出来。一压好几个月。没钱,就得向父母借点!哎!那时候的日子太难过了。住楼房根本不敢考虑的事。就这样我们在自己平房内过着简单而又开心的日子。家在心中始终是我们羁旅漂泊之后的港湾! 2008年4月,老母肺癌晚期,在医院里,始终有一件事让我久久不忘,就是她不顾病痛的折磨,有的时候总是叨念着回家。那时根本想不明白!直到现在才知道,得病的人希望在自家静静地终老!7月我回到了市区工作,我从同事和同学的眼中和交谈中,我可以感觉到一点点愧疚,就是你没有住楼房会受人冷落,无声的心里的煎熬。我才领会到妻子对我的说的话,妻子有一个梦想,就是能住上楼房就心满意足了。我当时难以理解,如今明白了!没等我找二姐商量,二姐慷慨答应我借我首付,于是我胆颤心惊买了一栋84平米的楼房。哦!妻子多年的心愿终于圆了,我也长出了一口气。有时真的,不逼你一下,真的不知道自己会做出怎样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住进去了自己的新家,我才感觉到家原来也是一种人格的尊严!
一直到如今,多少人一直劝我卖掉平房,但我始终没有卖。我很珍视着那段平房的喜忧参半的回忆,那是我的家是我成长,结婚,生子地方。那里有我的酸甜苦辣,人生的五味,那里有我父母的血汗,他们劳动的见证,那是他们白手起家,自己盖的住房,从此告别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也是父母不同意卖的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他们活的时候始终坚信,不起眼的平房一定会增值,甚至超过楼房的价格,会给儿女带来的无限的荣华。卑微的草窝其实是金窝。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的含义不仅仅是简单住所,它也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女的一种心灵的凝聚。在我的生活里,记忆深处,家的位置始终是伟大的,自由的,充满温情,亲情的。有家的感觉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