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7

       最近看了米兰·昆德拉的书,可谓恰逢其时。之所以能感受到他作品中的沉重感,大概源于都是极度悲观主义者。令我久久回味的是,媚俗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可。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世界里,你是魔鬼。很多观点写得太深刻了,却也体现出极度悲观。    又听闻一朋友,一个康德的信仰者,批判弗洛依德的利己主义。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侧重点不一致,何从对比。往往横向或纵向对比,方可看出学术上的造诣,前者明显是斜线对比。    想写一本书,可又怕。虽不悔恨书读太少,见识少,实则借读他人之书也会减损其创造力。但唯恐作品的个人色彩太强,不被他人认可。自身对文字和世俗的领悟能力实为重要,我小时候语文好,但不爱看书,缺乏文学素养。我一度认为现在对文学和思维的反应能力,源于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但我跟别人看电视不一样,我喜欢揣摩人物性格特点,现在则会特别注意剧情前后的逻辑及伏笔。    不久前仍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峰回路转,此时却寻得知音。随之,聊及喜爱外国文学,不只是其中隐喻的讽刺,还是幽默的俏皮话,都让我沉迷。但却不喜民国时期的作品,按我话说就是,处于一个自由与束缚的新觉醒时期的作品,不免会洋土相间。带上时代烙印的作品,往往褒贬不一。而那个时代,大多我是不喜的,有个例外就是民国时期的重庆,这种情怀好似一类人对北京胡同文化。最近的感悟,大抵上就是这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