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必先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因为这句话看了《伤逝》。
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涓生的手记》,在子君离开之后,涓生带着伤继续往前走。
在会馆的破屋里发生的故事。
子君爱上了那个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涓生。
涓生爱上了能和他讨论家庭专制和打破旧习、男女平等关于自由的话题、以及外国作家泰戈尔、雪莱等的子君,子君能和他产生共鸣。
因此,两人因为看见对方身上的特别认定了对方是彼此的灵魂伴侣。
02
不怕世人的眼光,子君因此离开了家,两人在吉兆胡同的小屋开始了理想里的生活。
也许这份浪漫的生活来的太容易,因此生活里的琐碎让彼此忘记了爱情。
珍惜二字并未出现,多了的愈加握紧的流沙与逃离的心。
涓生爱植物,枯萎了也没人照顾。
子君爱小动物,困于生计子君丢下了阿随。
人必先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是涓生说的,这句话是这个爱情故事的核心吧。
我想活着代表精神和物质双重层面。
在物质上,他们住在小官家的小院,子君和官太太时常因为一些事情争论。
涓生在写译文的时候,期待自己有一个书房。此外,物质上的不丰裕,带来两人生活中的种种计较。
记得里面有段话,“人真是奇怪,总是为了一件小事破坏了好心情。”
如果生活里只有种种无关紧要的事情,却又时时扰乱内心,重要的事情随之也被影响了。
大概因为ta们在一起的风言风语也让涓生在局里的工作丢了。
涓生向往自由,可是两个人的生活又束缚了他想要的自由。他开始自私地期望子君能离开他的生活。他开始幻想,如果没有子君在他旁边,他会生活得更好,进而责怪子君。
在寒冷的冬天,涓生每天去了图书馆译文,顺带着取暖,后期也不想回小屋面对生活的一片狼藉。
在精神上,他们两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只在因为爱情的存在那一刻是一致的。
子君的爱情就是和涓生一起生活,安然惬意,有阿随的陪伴,再养几只鸡,柴米油盐便是美好。
涓生的爱情是因为和子娟能有精神上的共鸣,一起探讨自由。他爱的始终是那个坚毅、自由的灵魂。他大概宁愿物质上糟糕一些,也想更接近精神世界。
这是偏向物质的简单生活与精神的复杂生活的分歧。
03
在后期,爱情是如此短暂。涓生不爱那个平凡生活里的子君了。在涓生心里子君开始变得软弱了,也不再谈论那些自由的思想。
子君也选择了离开。
忽然间,觉得悲凉。
涓生不爱生活里只有子君,他想看更大的世界,对生活有无限想象,不是每天的柴米油盐,即便吃不饱,穿不暖。他和子君在一起就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
大概爱情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得不到需要的价值,爱情就走了。
涓生不爱子君了,是因为子君不再是那个勇敢的、能和自己交流的人了。
子君没有想要的平淡生活了,在涓生说了实话之后离开了。
生活是有所妥协的,得到也意味着失去。得到爱情自然就失去一部分自由。
如果生活是精彩的,那爱也熠熠生辉。
物质上无忧,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支撑。精神上的充实,又推进物质上的更好。
爱情说到底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两个人能互相带对方去见更大的世界。由此,爱情才存在。
如果生活只有一个目标就很容易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子君在得到自己的爱情之后,就停滞了,并没有想去追求所谓的思想自由。
涓生却对生活有更多的向往,不甘于现实。
这是两个人一开始就注定分道扬镳的吧。
04
生活是由一个个目标组成的,实现了一个又向往另外的一个,由此生活才有意义。
我想,如果子君能真正爱好那些新思想并愿意去追求,她会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撑,爱情也不是唯一。
涓生是自私的,自以为有高尚的追求,觉得子君的灵魂配不上他了。可是当初是他硬生生让子君跟着,她离开了她身后的家,将自己无能又怪给子君。
眼前的生活空虚,却在追逐繁星。
生活该是接地气的,再去寻找那些天马行空。
过得好,那是自身运气与实力;过得差,那是别人的拖累所致。没有想过承担责任,只享受别人带来的好。
涓生是这样认为的。
05
爱情该是相互支持的,但奈何一方的步调稍微慢一些,就会拖累另一方。这时走得快的一方本能地怪罪于那人,爱情变得不值一提了。
这可能就是爱情只是在需要之时重要,不需要之时变得分文不值。
爱情是无忧的物质基础上的灵魂的碰撞,相契合的灵魂太少。
因此,长久的爱情产生于生活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