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一直都是),我渐渐喜欢看那些带有“不动声色”特质的电影。
比如之前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比如今天要写的这部《将来的事》。
电影是朋友推荐给我的,所以一定是她喜欢的。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喜欢,但我看过之后很喜欢,是因为那里面有一种属于生活的,不可撼动的从容。
以前以为生活就该是轰轰烈烈,每一天和每一天都不一样;到后来也懂得看人间烟火,听王菲的《流年》会觉得有一点点心动;再到如今,自己知道是多么喜欢生活中那些从容存在的东西:从容的说话、从容的步调、从容的悲喜、从容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在生活里,只有那些不断打怪升级、武功修炼到至臻境地的人才能拥有从容。
可能因为这样,我才特别羡慕那些淡定从容的人。
《将来的事》所描写的不过是一种惨淡生活。我说惨淡,并不是暗无天日的那种。只不过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每天被分割在孩子、家庭、工作之间,生活里挤满了一件又一件琐事,一种又一种头疼。
那种别无他想,你根本没办法夺路而逃的生活。
就如同《廊桥遗梦》里,即使弗朗西斯卡深爱罗伯特,可最后还是被蛛丝般的过往牵绊,选择留下。
好像,我们原本就是这样空空洞洞、孑然一身的来到这个世界上,然后就跌跌撞撞、稀里糊涂的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一生。也对抗过、焦虑过、想逃跑过,只是到最后,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生出了不舍。
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尘世吧。
每个人都像一粒微尘,每个人都被尘土覆盖,灰头土脸,想要重新变得清清爽爽,却还是要在尘土中摸爬。
很喜欢影片的女主角,那个中年女人。她瘦瘦的,喜欢穿简单的裙子配一件清爽的针织衫,连鞋子都是做工很好,既不刁钻也不过分平庸的坡跟鞋,走起路来很快,快到如果你从她身边经过,几乎都无法看清她脸上的表情。
像极了我们。
发生在生活里的每一件事她都快速应对,学校的反对游行、母亲的抑郁症、出版社的新花样,生活负责给她按下开始键,她就去解决,再按下暂停键。
她也会很认真、很享受地在草地上给学生讲哲学,会很认真地和自己的得意门生探讨学术。
所有镜头里,看不见她和生活插科打诨的样子,她只是从头到尾都来去匆匆、不动声色地处理着发生的一切。
和丈夫离婚,她放不下的是与丈夫每年一起去度假,婆婆家老房子的那片花园,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亲自料理的,她说她就是在那个岸边看着孩子们一年年长大。
中途接到养老院电话,母亲几天没吃饭了,她赤脚踩着泥巴走回家,让离婚的丈夫送自己去车站,什么也没带,就带了一束园中的鲜花,就只是在路上,迎风流了几点眼泪。
她和学生法比安相交甚好,也会跟着他住到山里的房子里,和年轻人一起著书聊天,我不知道她心里是不是悄悄装着什么期待,但最终她也只是匆匆告别,回到了自己的旧房子。
表面看上去,一切都波澜不惊,就好像当我们停下来回看自己度过的那些岁月时,会觉得那种重复、相似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与其说是在看一部电影,不如说是在看某种和自己相关的影像,在里面你总能看到你的来路、前路,支离破碎的现在和欲说还休的心事。
看完电影之后的某一天,走在路上,脑子里忽然想起苏轼《赤壁赋》里的那八个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会心一笑,觉得真好。
附:写这篇影评时,听的正好是是枝裕和《步履不停》的插曲。是枝裕和也是以记述生活中的琐碎真实见长,歌曲有一种平凡的温情,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