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源远流长,自唐至清,先后诞生了一千多名文、武状元。这些状元中,有的成为郡守,有的成为刺史,有的跻身学士,有的是翰林,有的官至巡抚,有的官至宰相,而以状元身份能够成为皇帝的却只有一人。他就是西夏神宗皇帝李遵顼。
李遵顼,西夏皇室齐王李彦宗之子。天庆十年,李遵顼参加西夏癸亥科科举考试,结果“廷试进士,唱名第一”,被点为状元。有了状元这顶桂冠,李遵顼官运畅通,不久就被封为齐王,后来又升为大都督府主,统领军兵,成为当时西夏皇族中最有威望的人。
蟾宫折桂,李遵顼很有一套;问鼎皇权,李遵顼同样是一把好手。皇建二年,李遵顼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襄宗李安全,自立为皇帝,改元光定,成为西夏第八任皇帝。李遵顼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然而,正是这位空前绝后的超级状元,既无强国手段,又无治国韬略,最终将日益衰弱的西夏王朝推进了深渊。
西夏地狭人稀,实力不足,为了能在烽烟四起的形势下拓展版图,统治者往往选择强悍的邻邦作为靠山,所以在对外关系上一向摇摆不定,是典型的“变色龙”。辽朝强盛的时候,西夏附辽伐宋;金朝发达的时候,西夏附金抗蒙;蒙古崛起的时候,西夏附蒙攻金。在西夏皇帝眼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李遵顼就是在蒙古对西夏威胁日益加重的时候登上皇位的。
蒙古当时的势头很强,如果夏金两国联手,对蒙古形成犄角之势,才有可能抵御蒙古军的进攻。然而,李遵顼即位后,他实行的是附蒙侵金,企图乘蒙古攻金的机会掠夺财物,扩大领土,所以频频对金朝发动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可是蒙古不仅要灭金,也要灭夏、宋,李遵顼助蒙伐金,无异是玩火自焚。
可是,蒙古攻金,西夏派兵三万助攻,结果被金兵大败。不久,蒙古西侵花剌子模,再次向西夏征兵。由于连年用兵,西夏军费耗费巨大,伤亡严重,致使举国厌战,李遵顼不敢随蒙西征,拒绝出兵。蒙古见西夏不听驱使,便发兵围困西夏国都中兴府,逼其就范。经过这场惊吓,李遵顼领教了蒙古的霸道,也意识到来自蒙古的威胁,于是调整策略。
准备联金抗蒙,以求自保。光定八年,李遵顼起用主张联金抗蒙的承旨,向金朝作出了抗蒙姿态。金夏结仇已经十多年,金宣帝恨李遵顼的反复无常,一口拒绝。联金抗蒙不成,李遵顼转而联宋抗金。金宣帝南侵宋朝,李遵顼乘机派人到四川与宋将联络,企图联宋侵金。宋将回信同意联兵抗金,但考虑到李遵顼的摇摆不定,并没有如约出师。
得罪了蒙古,错失了金夏和好,违背了宋夏盟约,李遵顼四面树敌,焦头烂额。就在这时,蒙古大军来犯。面对蒙古大军压境,李遵顼吓得连忙设宴招待蒙军,并派出五万将士随蒙军向金朝进军。转了一圈,李遵顼重新回到了附蒙攻金的老路上来了。可是附蒙攻金,使西夏蒙受了巨大损失,致使民不聊生,耕织无时,经济处于崩溃边沿。西夏人民痛苦不堪,怨声四起。与此同时,西夏统治阶层内部也矛盾重重,日益激化。
李徳旺即位后,虽改变了李遵顼的附蒙政策,但已是无力回天。笔者认为,在李遵顼附蒙侵金、联金抗蒙、联宋抗金、附蒙侵金的系列错误路线下,西夏难逃覆亡厄运。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李遵顼在对外关系上反复无常所造的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