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
一、思维就像河流,动起来需要3个条件:
1.河流张力-目标
2.走向河道-行动方法
3.源头活水-现实接触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会让张力消失
它会让你陷入一种困境-之所以要解决问题是因为焦虑,张力来源于你要解决这个焦虑。随着你的努力,焦虑降低,张力也降低,也就越来越不努力了。
三、为什么创造型的思维会带来张力
结合行为篇的情感触发原理,因为投入了情感,投入了爱,你希望它早点问世。这个时候,努力只是你在实现目标途中的一种顺带的行为。
四、两种行为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以目标考虑现实
解决问题:以现实考虑目标
对应《孙子兵法》,就是不忘初心,不忘本谋!
为目标而行动的人,一切现实都是条件。为保住现实的人,一切条件都在妨碍他找到真正的目标。
结合罗辑思维,区别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
金句:
1.你越是爱它,越是希望它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它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把它完成。
2.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3.为目标而行动的人,一切现实都是条件。为了保住现实的人,一切条件都在妨碍他找到真正的目标。
正文:为什么你立起的Flag总是倒下?
因为你只是为了坚持而坚持,没有做到不忘初心,没有投入感情和爱!
一、思维河流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有3个条件:
1.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目标
2.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行动方法
3.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现实接触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
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
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
今天讲目标与张力。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会让张力消失
也许你也经历过这样的循环:打满鸡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颓废的状态,等着下一次再打满鸡血。这样的循环多了,就算有了动力,我们也会怀疑,改变是否可能。
你是有目标的,但是这个目标为什么没给你带来持续的动力呢?
创造才能带来持续的张力
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创造的结构。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创造的结构,而是解决问题的结构,那么你就会陷入像刚刚我们所说的读者所面对的那种困境。
读者的目标是:别那么颓废了。
只要她的努力一有成效,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她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直到问题重新让她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所以才出现了从打鸡血到颓丧的不断循环。
三、为什么创造型的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
你真正热爱的目标才是这个动力的来源。
你越是爱它,越是希望它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它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把它完成。
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不需要强迫自己努力,只需要爱这个孩子就可以了
四、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
解决问题:是我所面临的现实。
1.一个创造型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要继续去读书深造,可是我现在确实没钱,怎么才能实现我读书深造的目标呢?如果钱真是我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
当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
2.一个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就会想:“现在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就不现实。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对应《孙子兵法》就是不忘初心,不忘本谋。
为目标而行动的人,一切现实都是条件。为保住目标的人,一切条件都在妨碍他找到真正的目标。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
结合罗辑思维,区别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
大清帝国:
他们总是在想,我们的现实是,藩属国还在,表面上的关系还得维持,法国人、日本人又磨刀霍霍,那在这个现实条件下,我怎么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呢?我应该往什么目标去呢?如果不能不损失,怎么能少损失呢?这种思维下,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大英帝国:
他们想的是,我的目标是要尽可能保持英国的全球影响力。现在殖民地要独立,这是现实,我怎么在承认这个现实的基础上尽可能达成我的目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