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三体》之后,又一部科幻小说走进人们的视线,那就是《北京折叠》。《北京折叠》虚拟这样一个环境,北京城六环以内被分为三个空间,三个空间中,第一空间人最少,但他们占有最多资源,第二、三空间人逐渐增多,但他们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让他女儿享受更好的教育,未来有机会进到第一、二个空间,于是冒险从第三空间穿越到第一空间,完成帮研究生送情书的任务。而作者也正是通过老刀这一天的行径,将三个空间娓娓道来。
故事脉络清晰,老刀始于第三空间,也终于第三空间,形成一个环形闭合。其中在老刀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作者并未设置太多障碍,给故事更多波澜,因而读罢会给人以一种平实感。这比起当下多数以篇幅取胜的小说来说,仅2万字左右的《北京折叠》其平实的叙述,开放式的结尾,反倒会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
老刀是否会告诉研究生,他被骗了,女孩其实已经结婚。还是老刀会遵守对女孩的承诺,让研究生蒙在鼓里,而自己继续从双方获利。他下一次的穿越会是怎样,读者充满期待,但作者却没有继续,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后面是狗血的爱情剧,还是对人性的一次审视,这留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北京折叠》曾一度被媒体热炒,但作为科幻小说读者,享受过刘慈欣《三体》饕殄盛宴后再读《北京折叠》,不免会有种淡而无味之感,但不可否认这部中短篇小说确实是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
小说能获此殊荣,大抵是因为小说所暗讽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正好迎合外国评委的需要。纵观中国在国外获奖的电影,文学作品,大都含有此类色彩。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蛙》、贾樟柯荣获多个国际大奖的《小武》不都如此吗,问题揭露的越深刻,便越能讨喜。因而本小说能获奖,也不意外。
虽说小说的结构脉络清晰,但是小说的文学性实则并不强,在细节的处理上无法与职业文人相比拟,充满理工女气息。因为没有读过郝景芳的其它作品,因而无法判断她的作品是否都是如此笔调。
暗讽现实,小说中必然会存在诸多暗喻事物,首先预设的三个空间就仿佛是现实社会中的三个阶层写照,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以及底层人民。另外,文中象征性的事物,第三空间老刀所住的“胶囊”房子,在与第一、二空间房屋对比之后,不由的让人联想到如今现实生活中蚂居在城市城中村的底层人民。
三个阶层,他们不光居住环境不同,享有的资源也大不相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被认为最公平的时间,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也不被均匀分配。
三个空间人们共享48小时,精英阶层享有24小时,其余阶层共享24小时,在如此不公平的情况下,第一空间还能通过特殊方式,调整时间分配,进一步压缩另两个空间人们的时间,让他们醒来的时间变得更短。
罗振宇说,这个世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而未来创业最大的商机也在于占领人们的时间。但在这本小说中,作者是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这里的时间也不再被人公平拥有时,这将是何等绝望。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也不乏存在,否则何来花钱买时间一说。不过现实中的花钱买时间也是在人人公平拥有24小时的基础上,还未出现过凌驾于时间之上,彻底掌控一个人拥有时间的长度的人物,所以现实中不论精英阶层如何剥削,他们也不过是在时间基数相等的情况下,利用金钱买时间,以便提高自身效率。
时间会否被部分人掌控,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型技术的迭代更新,未来兴许还真会如此。无法想象如果这一天到来,那么生活在底层空间的人又如何获得幸福。
单向流通,不知便好。如果你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好,便不会厌弃现在所处的环境。而这就需要固化二、三空间,仅让第一阶空间的人享有自主流通的选择权。这样他们成为井底蛙,只能看到头顶这片天时,兴许会幸福。
但这样做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第一阶层流通下来的人要能守口如瓶,保证绝不在第二三阶层谈论自己的奢靡过往,泄露井外的天。与此同时,笔者甚是怀疑,这部分主动选择流通下来的第一阶层者,是否会被第二、三空间的人所接受,他们能够和睦相处。
最后,谈谈本书作者郝景芳,她是一位高知斜杠青年,并始终遵从自己内心而生活。郝景芳目前是清华在读博士,研究经济。而她本科、硕士阶段均研究物理,是个名副其实的理工女,因而《北京折叠》字里行间不难嗅出其理科气息。
实际上,郝景芳从事写作并非近几年的事,据了解,她在高中时就因获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而被保送北大中文系,但她并未就读,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又考上清华物理系。如今,郝景芳不但从事研究工作,同时兼顾写作,还是某公益组织创始人,可谓是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斜杠青年代表。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