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社团搞活动要做海报,Photoshop 简单使用是会的,但面对 “新建文档” 那片空白,却久久不知道从何下手。
工作后大小汇报要做PPT,Powerpoint 基本使用也没问题,可做出来总觉得不漂亮,也不知道如何改进。
后来领悟,其实是没有思路,缺少方向。
北京工业大学有一位杨晓利老师,他讲《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 》这门课程。其中他就提到,摄影最基础的是观察。构图、技法等等,在观察到美的事物之后才考虑。哪怕构图、技法再精湛,拍摄对象不具备美的特征,出来照片可能也是平庸的。
大多数人对于美的事物,并不知道怎么去判断。看到摄影展上获奖的优秀作品,他们会感慨 “这张照片拍得真好”,但要说好在哪里,往往道不出所以然。而当他们自己拿起相机,对拍什么没有明确方向,就是凭感觉。不排除少数有天赋,但大多数拍出来的片子是平庸的。
杨晓利老师说,美的事物具有共性。有一个判断标准是——如果一个事物,它具有鲜明的形状、线条,冷暖色彩对比,或者它具有某种影调,那么它就是美的。而观察的思路,正是把眼前看到的景物,抽象成形状、线条、影调、色彩。
当你在扎兰屯看到 “世界最圆的天池” 时,你的第一反应不再是 “这个月亮天池真漂亮”,而是 “这个冷色的圆形真漂亮” 。当你具备这种思维,拿起相机拍什么,就有方向和判断标准了。
摄影前期需要方向,后期也是如此。
不少摄影爱好者钟爱单反。几十几百张照片,回来免不了要处理。大多数人会有筛选、裁切、调色这些步骤。大部分解决的思路,很可能也是随机。
这张还不错,那张也可以。天空留多一些,地面减少一点。提一下亮度,加一些暖色。调来调去没有方向,感觉差不多就行。但隔几天重新处理,可能与之前结果完全不同。
良知塾李涛老师有一个课程《简单摄影后期》,他就说到上面的问题。课程中他给出了一个后期简单处理的思路。
首先是对照片做管理、过滤,使用 Bridge 打星评分,做筛选。
然后对较好的片子,在 Camera Raw 中做如下处理。
二次构图
镜头校正:纠正镜头造成的变形
水平校正:让画面横平竖直
裁切:做减法,突出趣味点校色调色
准确的色彩还原:纠正白平衡问题
正确的黑白场:白够白,黑够黑,全长调
足够的清晰度:使轮廓清晰,提升画面质感
适当的饱和度:让画面变鲜艳,或者变淡
丰富合理的层次:亮部、暗部有细节局部处理
比如压暗蓝天,画面降噪,单独调整某个颜色等等;无法在 Camera Raw 完成的,可能要进入 Photoshop
最后是输出,根据用途输出对应格式。
这个方向走下来,就有一个处理和判断的标准,可以保证片子后期不失误。
而如果想让一个片子有风格,则可能要考虑 “影调” ——这是更高层面的方向。影调的作用,这里截取课程图片作为示例。
作为业余爱好者,影调我只初步了解,根据课程内容简单总结。
但无论简单处理,还是上升到影调层面,与之前相比已大不相同。一切不再是随机、凭感觉,而是有方向、有目的进行。
回到一开始PPT的问题,我需要通过学习,找到方向。
市面上绝大部分PPT教程书,重点放在 “如何使用Powerpoint” 。书中案例往往像是现成的,作者不讲解思考过程,或只简单带过,没有上升到理论和抽象。“不加抽象的话,知识总会和无关紧要的细节挂钩,被约束在狭窄的一个特定场景中,无法传播。” 很可能学习过不少教材,却依然做不好PPT。
我认为PPT更多涉及 “平面设计” 知识。参考知乎一个回答(如何自学平面设计),我把平面设计分成 “版式设计、色彩搭配、栅格几何” 这3块内容。想法是,栅格几何学习整体布局、使用抽象元素(形状、线条),版式设计学习元素间的关系(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色彩搭配学习元素色彩的运用。
这个不一定对,只是我个人的做法。PPT还是很一般,但经过一些学习,做的时候比较有方向了。
最后,引用约翰尼斯 · 伊顿 (Johannes Itten) 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无知的你能够创造色彩杰作,那么无知就是你的方法。但如果你不能用无知来创造,那你就应该寻求知识。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