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说养老-24-59)如果从养老市场的购买力、购买的销售总量来看,这个观点是成立的,我们的养老市场还未真正形成。整体来看,相比于花钱买享受,出生于1960年前人群的消费观念更保守,他们更乐于“捂住”口袋里的钱,为孙辈的需求“买单”。整体来看,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有一定限制。此外,相比于花钱买享受,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更保守,他们更乐于捂住口袋里的钱。
现阶段,我国“银发经济”福利色彩仍十分浓厚,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产业供给侧等多种因素相关。而在未来,当70后、80后甚至90后老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将更积极——舍得为物有所值的养老服务花钱。
(老朱说养老-24-59)我国的老年人则大多为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了“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养老产业最基本的底层逻辑是服务。老人的生活需求,从医院、到养老机构、到社区,然后回到家,这是个循环的过程,没有一个人的需求可以只限定在一个场所,所以,将来养老行业的趋势是打破所有物理空间的概念,以客户为中心,客户需求在哪,服务就需要跟到哪。
以客户为中心,以老人和家庭为中心提供全流程、全时空的服务,如果谁能够做到这点,就一定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其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孤岛,将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家庭的信息打通,将整个流程形成闭环。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养老行业会涌现很少一部分头部企业,而这些企业应该具备两个方面:一是规模足够大,床位足够多;二就是符合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老朱说养老-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