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虐我千百遍,我待纠结如初恋。
跟我熟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从前是个非常纠结的人(可能现在也是…),鞋子买哪双——纠结,买红色手机还是黑色手机——纠结,要不要去哪儿哪儿工作——纠结…
做决定对我来说实在是非常痛苦,于是在长期的痛苦中,慢慢摸索出了一些高效决策方法,周末读了《做个好决定》和一些相关的文章,决定理一理缓解与治愈纠结癌的那些“药”。
纠结的来源
21世纪啦,个人思想解放啦,大家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啦,然鹅,更多的选择却带来了更多的苦恼。
我们为啥纠结呢?
1、转嫁问题
给了选择太多的重要性
有那么一小段时间,每次约会穿什么这个问题,都让我纠结至死。你在面临一项重要的活动前是否也曾无法决定穿哪件衣服,不知道该涂哪个颜色的口红?考虑再三不知道该计划去哪里吃饭?不知道该送给对方什么礼物?
为什么纠结呢?因为我心里有这么个逻辑:好看的装扮=好看的自己=对方眼里好看的自己=美好的约会=美好的未来可能性(不要笑… 我都这么自我暴露了,不接受反驳)
但是,我们所纠结的那个点,我觉得百分之八十不会被注意到,更别提再往后的影响了。事实上比起重新刷一遍直男根本看不出的眼影,【不迟到】应该是更重要的事情… 一次约会选的餐厅不好吃不会让你们的关系恶化,一场聚会不去也不会让你人缘一下变坏。有时候被一个小小的决定绊住,就是因为给了这个选择太多的想象和权重。
(再后来,我就不画眼影了)
2、不确定性恐慌
无法面对选择背后的不确定性。
假如你在纠结去BAT还是去创业公司C,如果上帝来了告诉你去了创业公司C十年后你是啥样,去了BAT10年后你是啥样,还纠结么?不知道咋选不就是因为不确定嘛,万一我去了C公司5年后它挂了咋办,万一去了BAT 自己发展速度慢咋办。结果无法确定,所以心慌。
3、舍弃的痛苦
因为人性的贪婪,我们“都想要”,造成舍弃任何一方都感到痛苦。
人人都爱完美,人人都有贪心,哪个都不想舍弃是人之常情。从狩猎采集时代进化至今的我们基因里还存有对吃不饱的恐惧,希望得到更多是本性,而舍弃则是太难的事情了。
给了选择这么多重要性,又恐惧未来的不确定,还希望能有完美的结果,做个决定难度能不高么?偏偏还有想象中的完美选项,结果出来了果然不满意,没法心情愉悦啊。
OK,其实,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我们的纠结也是有解的!
纠结了,咋办呢?
小选择——固定化 / 随机化
什么是小选择呢?很简单,比如今天午饭吃鱼香肉丝还是番茄炒蛋,周末去看电影还是在家看书,今天穿红色的裙子还是白色的裙子,买拿铁还是提拉米苏星冰乐…
大家应该就明白了,这些选错了也不会影响你生活的事情,就是小选择。
我们每天都要做这些小决定,如果每天都纠结,怕是好多的时间都消耗掉了,面对小选择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不花时间做选择。那如何最不动脑子搞定这些“海量”的决定呢,两条原则:固定化与随机化。
固定化——无脑选择
乔布斯只穿T恤牛仔裤的故事怕是老生常谈了,对于每天都要规律决定的事情,吃什么 穿什么 喝什么 几点睡觉 几点锻炼,固定化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我现在在食堂吃饭从不纠结,因为【固定化】了自己的选择:
必选蔬菜,有西兰花就点西兰花,没有就选其他绿色蔬菜;主食玉米红薯二选一,没得选就吃米饭;再加清淡肉类:鸡肉 鱼肉 或者牛肉。因为我知道一定有得选,而且能提供合适的纤维素、低GI碳水化合物和适量的蛋白质,提供能量又不至于让我过于饱足而困倦,从而完美的解决了“吾日三省吾身 早饭吃什么 午饭吃什么 晚饭吃什么”的问题。
比如有人会固定自己的理发师, 一段时间固定一个发型,有人倾向于选择确定的电影院,记录固定的衣服搭配 这样就不用早上纠结衣服怎么搭。按照自己的习惯选择喜欢的模式就好,避免纠结,偶尔改变一下还能提供新鲜感。
随机化——快速选择
还有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对不熟悉的选项作出选择,这时候【随机】是个好办法。
比如到达陌生的环境,大众点评高分餐厅随机选一个近的就好;买一件不熟悉的的生活用品 ,洗衣液之类,随机选一个牌子拿走就好。实在不行 抛个硬币好了呗(我有时候会看手机的时间,分钟数如果是奇数选A 偶数选B 哈哈)
除非是特别专业的美食博主或者美妆博主,否则怕是没有必要每天纠结用哪只口红,时时刻刻精心规划去哪家餐厅点什么菜。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饱满了,选择和纠结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不妨把小选择固定或随机,把大脑和身体更多精力留给其他战场。
设定原则,快速决定
话说回来,尽管大多数小选择并不会对人生有太大的影响,但是那些关乎健康和个人成长的小选择最好预先设定总的原则与目标。比如在起床和赖床的纠结中就不要固定选择赖床… 知道喝奶茶不好,在是否和奶茶的纠结中 可以设定每周只可以喝两杯的原则,等等。这就关系到目标设定每日微行动了,有点扯远了,这里不多说。总之我们是要简化小选择 不是放任小选择。
一些其他情况下,提前设定原则也能帮助快速决定,避免纠结与资源浪费。
比如买衣服:怦然心动原则,问自己 我会不会非常喜欢穿着它的自己,以及是否可以与已有衣服三件以上进行搭配; 买鞋子:舒适度第一原则,除非特殊场合的高跟鞋,日常鞋子首选舒适度,舒适度基础上选择心动的款式; 护肤品:少量优质原则,设定每月预算,精简数量选择能力范围最好的。
最后,既然知道这些小选择大部分无关紧要,选择之后就不要回头,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需要后续跟进,小选择尤其不需要,不妨相信自己 以及容纳小意外,相信自己选的裙子是全商场最美的最适合自己的,允许自己点到不好吃的菜,那也没什么。选择之后就忘记另外的选项,move on 就好。
OK,让我们转战下一个战场,那些大的选择。
大选择——先了解,后决定
什么是大的选择呢?那些会影响人生的选择。比如决定在哪个城市定居,工作选定的行业,工作是朝九晚五还是日常飞来飞去,要不要创业,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等等。这些影响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决定,是需要pay more attention的大选择。
面对大选择,我认为大原则是 先了解后决定。
1、多个渠道,充分了解
无论是认同理性至上的决策者,还是在关乎未来的选择里遵从内心的人,做出不后悔的选择的第一步,一定是理性而充分的了解。
多方询问
以下几个问题 有助于帮助了解各个选项,不妨问问自己和值得信赖的人:
1、A会带来什么好处 B会带来什么好处 哪个更吸引你,这种吸引足够作为动力么?
2、A可能会带来什么困难,B呢,你是否能接受它们带来的坏处?
3、询问已经体验过A选项或是B选项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感受如何,供自己参考。
亲自尝试
了解的第二个方式是亲自尝试,先迈一小步,试一试。
给自己做个实验:要不要离开家去打拼?背个包请个假去找同学呆上一周,感受下大城市的魅力与压力;要不要去互联网行业工作,去面试 去实习,感受一下行业特点与你自己想要的是否符合。亲身经历所带来的体验是第一手的有效信息,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时间而已,为了做好决定,值。
那,了解后呢?
2、多种方法,拷问内心
事实上,在经过一番了解和设想或是体验之后,你可能已经有了答案,但更多的情况下,你排除了几个答案,而剩下的选项让你陷入 更大的纠结。
我已经收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也听了一些前辈朋友的建议
我充分知道了每个选项的Pros&Cons,也知道每个选项都有好有坏,不能都选
我也设想了选择的可能结果
可是,我还是说服不了自己选A或是选B…
我自己就面临过这种纠结,实在是非常难受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拖延选择绝不是好的做法。
明白对信息的收集应当适可而止,让自己进入高效决策模式。
那么要做的是什么呢?
首先的首先,在做选择前,你要做的是排除他人的干扰,永远不要让别人替你做选择,因为生活是自己的。尽可能不去考虑父母想让我如何(当然我不是说非要跟父母反着来),也不要想身边的人如何如何,focus在自己的内心。
接着,有几个组合的问答可能会带你找到内心的答案,是来自很多人行之有效的方案。不妨把这些问题写下来,因为在做选择的时候仅仅靠脑袋容易陷入表面的迷雾,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询问自己内心的答案。
自问自答版本一 正向思考:愿景驱动原则
“这个选择是否有可能带我实现愿景?”
所有的选择都为了一个目标服务,我想要达到的地方,就像登山一样,我的目标都是爬到山顶,不管选大路还是选小路,能达到山顶就是可接受的路,风景再好但无法到达山顶的路,我绝对不选。人生也相通。
如果纠结某个决定,不妨问问自己心底最想要的是什么,比如想要3年内更快的成长,想要一个可以相互成就的另一半,或是想要一个能照顾自己的另一半,然后问问自己,这个选择是否有带我走到终点的可能性。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只要有希望达到目标就是好选择,敢于迈出第一步,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问自答版本二 反向思考:最坏可能性接受原则
“我是否可以接受这个选择的最坏可能性?”
如果版本一的问答不能帮你决定,版本二可能更高效直接。试想如果做了这个决定,你将要承担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可能承受,那这个选择就是可选的。
这个方法好几个朋友都分享过,比如有人在和爱人商量是否要二胎的时候,设想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可能还不起北京的房贷->那就要回老家->回老家是不是有房子住呢——有,所以选项可接受,现在他们有了可爱的宝宝和新的生活,事实上最坏的可能性也没有出现。
我们常常畅想一个选择N种美好未来,其实从反面出发,设想最坏的结果也不失为好的参照。如果连最坏的结果都能接受了,那肯定是能选呀。(其实最坏的结果一般不会出现)
自问自答版本三 未来导向,三“10”原则
在纸上写下三个10:
第一个10,如果我做了这个决定,10分钟后我会是什么感受?
第二个10,如果我做了这个决定,10个月后的我可能是什么样子,会是什么感受?
第三个10,如果我做了这个决定,10年后的我想起这一刻做决定的自己,会是什么感受?
如果10min后觉得难受,但10年后反而可能释然而庆幸,那这个决定也许是个好决定。这个方法可能听起来有点虚,但我自己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就问了自己这三个问题,也最终帮我做出了决策。因为决策不仅影响现在,更大的影响在未来,所以不妨把时间拉长,答案也许会显现。
纠结癌症状缓解指南
《做个好决定》《做个好决策》这本书给了很多高效决策的建议和选择中可能遇到的误区,个人觉得有些建议非常有效:
1、确认选择的目标
2、时间精力放在关键决定上
3、适可而止,高效决策。
4、正视选择的错误和不确定性,警惕完美主义和选择拖延。
虽然这本书的大前提“尽最大可能理性决策”并不完全认同,我觉得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听从内心的声音是更重要的。下一篇文章我会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定会的)
最后,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个人主义,亦为个人自由,获得自由就是获得选择的权利,尽管选择太多往往带来纠结和停滞不前,但仍要明白有选择是一种幸运。所以永远珍惜自己做选择的机会,而高效决策 果断前进的能力将伴随我们一生。
愿我自己 也祝大家,在纠结中学会决策,在选择中收获成长。
本文参考及延伸阅读
亲爱的纠结癌病友,你人生遇到的纠结事,这4个方法都有解 ——公众号【古典古少侠】
《做个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