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存亡之战》比第一部更沉重也更惨烈,同时对人物变化挖掘也更为深入,除了一家三口以外,好几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杨三弟的再一次巴祖卡开炮,杨传玉的自我救赎,吴本正与张孝恒的保护与被保护……然而最让湖南企发文化文案人觉得感动的却是武器反馈的时候那个小兵说的那句:克服了。无论战时还是现在,我们克服了多少才走到现在?每一个“小我”才组成了家,才保卫了国。
该片聚焦铁原阻击战。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刚刚结束了持续一个月的作战,就受命进驻铁原战场,正面对抗“联合国军”4个师。为了完成任务,63军189师的战士化整为零,把自己变成一根钉子,牢牢钉在阵地上。1营阵地上,身为营教导员的李想立下“一步也不会再退”的誓言,死守阵地。炮火连天中,李默尹一家三口在战场上团聚,一把钥匙,一顿战壕中的团圆饭,让这个因战争分离的小家更为亲密...
第一部“志愿军”是从父亲视角的战场代入,而这一部续上上部片尾的引线,扩展成李家一家三口先后走上抗美援朝战场,通过回溯、相聚、分离,来支撑起整部电影核心的感情戏,这是陈凯歌最擅长的人文色彩,也是情感最浓厚的一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命途多舛、聚少离多的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个饭都很难,父亲和哥哥的先后离去首尾呼应上了,李晓的愿景还是没能实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坚守这个家,好在最后李默尹生死未卜,也算为第三部留了一个悬念。
区别于以往聚焦描绘战争宏大场面的战争电影,该片导演更愿意从人物出发,讲述他们的情感和不舍、他们的牺牲与心愿。除了李晓、李想一家三口动人的亲情之外,孙醒在杨三弟帮助下找回记忆、吴本正和“保镖”张孝恒的深厚友谊、李晓和孙醒之间青涩的情感…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是饱满立体的。战士们聚在一起回忆家乡泥土的味道,闻见仿佛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那是好日子的味道。70年过去,每一个志愿军战士们的名字都值得铭记。
电影舍弃了冗长的剧情铺垫,主要聚焦在铁原阻击战上,战争戏紧张揪心,加上扎实的群像塑造以及更加真实残酷的战争场面,贴切了片名“存亡之战”。就像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的,相较于第一部,本片叙事效率更高,情感层面也更加触动人心。这些感情不是宏观、空洞的呈现,而是以非常细腻的形式传达,比如妹妹送给哥哥的小红花,比如父亲给儿子的那颗糖果,比如战士们在冲锋之时大声喊出的家乡名字,很多细节和用心的设计凝聚在一个小的物件和短暂温馨的时刻之中,让人为之动容。
影片在宏大叙事背景下的那些动人细节,让家和国的概念,变得如此具体可感。彭老总送别李默尹,跑出来给他一颗糖,那是国内的孩子夹在信里寄给志愿军的;战士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小憩,夜晚下起了小雨,有个战士说,雨水带来的土腥气和老家土地的味道很像,另一个战士说,今天是芒种,“芒种前,忙种地,芒种后,忙种豆”,又一个战士接话说,你们河南种豆子,我们江西是种芝麻。李想拿出夹在笔记本里的干花给战士们看,那是出征前妹妹李晓送给他的,战士们小心翼翼地传递着,嗅闻着,说这是“好日子的味道”。他们憧憬的,为之奋战的,就是自己和祖国人民的好日子。
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片中李家的故事:父子的斗嘴,妹妹的调侃,那些温馨时光总是短暂,很快一家三口因为同样的原因来到了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为了国家的大我舍弃小我,他们牵挂着彼此,却也无力扭转历史的洪流。原本团圆的家庭被战争撕裂,随时面临着生离死别,他们的英勇和奉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影片中战士们在接到命令后眼神坚定,在战场上拼死搏杀,有的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有的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每一个士兵都是那么可爱,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告诉我们,什么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