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重复
但会押韵
从2005年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到2025年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最佛山”的禅城,从亚洲走向了世界。
10月19日,随着中外艺术家大联欢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佛山主会场活动在禅城完美收官。
这是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来到广东,也是继亚洲艺术节之后,禅城迎来的又一场国际级文化交流盛事。
从开幕式上的艺术盛宴,到秋色巡游中的万人空巷,再到深入基层的巡演交流、浸润市井烟火的艺术采风,短短几天时间,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外国艺术团及国内顶级艺术团体,跨越山海奏响全球艺术交响,也为这座城市留下深刻而温暖的城市记忆。

二十年时光荏苒,两场跨越时空的艺术节,不仅让世界看见佛山、发现岭南、记住禅城,也让佛山之心以愈发从容自信的姿态,在世界舞台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加速开启全域文商旅深度融合,人文经济大发展新空间。
当世界艺术
遇见岭南烟火
艺术节的欢呼声渐渐远去,但那些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依然在禅城的街头巷尾流淌。
回望这场艺术盛宴,秋色巡游中不同文明碰撞交融的绚烂图景,仍然让人心潮澎湃。哥伦比亚的热情歌舞与佛山醒狮同台竞技,西班牙弗拉门戈的飞扬裙摆与粤剧水袖的婉转飘逸相映生辉,新西兰毛利战舞的雄浑呼号与十番锣鼓的铿锵节奏此起彼伏……在这里,东西方美学展开了奇妙对话,“美美与共”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动现实。
同样打动人的,还有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情。
在铁军小学的课堂里,斯里兰卡少女跳起传统舞蹈,佛山学子用粤语吟诵《声声慢》,无需翻译,真诚的笑容便是最通用的语言。而在南风古灶的窑火旁,外国艺术家亲手拉坯制陶,温润的陶泥在指尖渐成器型,不同文明的匠心在此刻默契相通。

我们看见的,是艺术的交流、心灵的相通,是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鲜活而实在的吸引力,也是禅城作为佛山古镇所在,魅力四射的民间文化活力。
佛山是大湾区经贸枢纽与综合交通门户,是陶艺之都、武术之乡、粤剧之乡,传统文化灿若星河、民间艺术底蕴深厚,这与国际民间艺术节“国际性、民族性、民间性、群众性”的特色高度契合。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走进广东,便选择佛山作为主会场、禅城作为主场地,正是对佛山、禅城文化实力、内在气质的高度认可与信任。
禅城亦不负重托,短短数日,就以“最佛山”的诚意将世界艺术引入市井,以“最岭南”的底蕴将异域文化融进烟火,以“最中心”的效能展示卓越的组织能力。这场盛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检验了禅城岭南文化之心建设的成果,也锤炼了城市的公共服务与接待能力。
二十年接力
一场城市的“文化修行”
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举办前的一次会议上,禅城区领导说,举办这样一场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禅城很有信心。
承接这样的高规格国际活动,禅城的确有自信的底气。
将时光拨回到2005年。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在佛山举行,那是亚艺节首次走进地级市。对当时的佛山中心城区禅城而言,那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更是一场深刻的“城市启蒙”。
许多老佛山人应该还记得,彼时的禅城正处在城市转型的十字路口。亚艺节的到来,如同一剂强力催化剂,推动这座千年古镇的肌理与气质全方位蜕变。
那时,禅城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城市焕新:亚艺公园、文华公园等城市地标从蓝图化为现实,成为延续至今的城市绿肺和文化窗口;一条条道路拓宽提质,一座座场馆拔地而起,“穿衣戴帽”工程让老城持续焕发新颜。

这场盛会,不仅推动禅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至少五年,更为禅城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这座底蕴深厚的岭南古镇,第一次如此集中而深入地与亚洲多元文明展开对话。这份国际视野,奠定了禅城迈向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关键一跃。
二十年弹指一挥。从2005年到2025年,变的是城市的格局与气度,不变的是对文化内核的坚守与追寻。这场跨越二十年的接力,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禅城一场深刻“文化修行”的必然结果。
立足佛山
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多年来,禅城持续开展了静水流深的文化修炼。
从美陶湾的创意焕新,到佛山古镇的活化改造;从“城市格调主理人”的培育,到“岭南文化合伙人”的引入……每一步,都是禅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重新发现与当代诠释,也是对亚艺节所开启的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的延续与深化。
一系列行动背后,是禅城对打造岭南文化中心的不懈追求。如何打造岭南文化中心?禅城这样定义:
一是活态传承的“根脉之地”。让千年岭南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与游客的体验之中。
二是赋能发展的“动力之源”。以文化为纽带,串联产业、商业、旅游,成为城市更新、产业焕新、消费升级的催化剂。
三是链接湾区的“窗口之区”。立足“佛山之心”定位,成为展示岭南文化、链接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让更多人通过禅城,读懂岭南。
这个过程中,禅城始终胸怀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大梦想。
从美陶湾打造“中国的美陶湾、世界的美陶湾”,到佛山古镇提出“对标世界文化标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再到面向全球,吸引文化创新团队、IP资源齐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怀世界的禅城。
在国人文化自信空前爆发的新时代,身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又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禅城的确应当有这个自信:立足佛山,面向全国,推动岭南广府文化挺进世界舞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随着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成功举办,禅城终于化身世界舞台,向全球呈现文化盛宴,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家以及国内顶级艺术团体,与佛山本土艺力量一道,在“佛山之心”百花齐放。
高光时刻
也是崭新的起点
当艺术节的掌声渐远,一个深层的课题也随之浮现:这场盛会,究竟为禅城带来什么,留下了什么?
置于全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佛山全力打造“山水佛山 文武双全”城市品牌的大背景下,本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意义,其实远超一场文化活动本身。
它让禅城“千年佛山,烟火岭南”的城市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通过这场盛会,人们看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深刻交融、本土与国际深度对话的魅力禅城。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青春活力的城市形象,正在清晰凸显。
它验证了全域文商旅深度融合的“禅城算法”。今年5月,禅城区推出《文商旅生态融合发展计划》,全力推进全域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今年“十一”长假前后,这一全域文商旅融合的禅城算法,已经在“无处不文旅”的流量和销量中得到验证。
艺术节期间,“秋色商圈联盟”实现全域联动,各大商圈打造“第二现场”,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活动时空界限,形成了“演艺引流、消费回流”的良性循环。

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从文化自信到发展自信的深刻转化。当禅城凭借独特文化魅力吸引全球目光,当文化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更加从容、更加坚定的禅城。
艺术节终会落幕,但由此激发的文化能量,将对城市产生持续的滋养。第13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在禅城的绽放,既是一次温暖的回归,更是一个崭新的出发。
二十年前,亚洲艺术节激发了佛山“强中心”的觉醒;如今,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温暖回响,正在推动禅城开启文商旅深度融合,人文经济大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