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理解你的境遇,我帮你查了一下,正好有本书《走出焦虑风暴》里好像还专门讲过这部分,我复制给你。
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对当事人家人的一些建议)
对当事人家人的一些建议
大家都很清楚一个事实:一片被砍伐的原始森林的确可以依靠现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技术一夜间被植满林木,但却无法一夜间让森林恢复原始兴旺的生机与生物多样化。(本文节选自临床心理学自助书籍《走出焦虑风暴》)
同理,一颗正在体验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的苦痛心灵,在积极的自我调心过程中,最好能够拥有一定的家庭支持系统或一些社会支持系统,一些必要的阶段性支持,可以使其拥有更多的调心空间与修复空间。
当家庭中某个成员沾染了慢性焦虑障碍,那么借由一些对正见的提前了解,或许就可以避免因为一些莫须有的沟通障碍或无意的批判,让家庭成员(当事人)的心境再次处于“解放前”。
在具体的心理学疏导工作中,我发现不少来访者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疏导与实践后,恶劣的心境状态已经开始舒展,禁锢的枷锁已经出现松绑,这个都是难能可贵且来之不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颗心灵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个时候,“家庭成员”是不宜给当事人太大的期许或抱负方面的压力,不宜对他指指点点或武断地下结论批判其软肋,此时需要多一些无条件的宽容。
一部分有过心灵创伤的孩子,印痕本已淡化,但与家人住在一起时,时常
又因为父亲的一句“比较性”的话,让他的心灵再次失落之极,关键时刻感受不到体贴与依靠,(当事人)比一般的孩子在这个时候更容易走上绝望之路。
父母或某位家族成员的话有可能只是激将的策略,或是习惯性的口头禅,本无责备之意,但听者有心,尤其是对心灵疤痕尚未完全复原,还处于“易激惹”期的心灵而言,家庭或家族成员们的确须慎言。
同理,如果这位(当事人)是自己的伴侣,也是这个处理方式。
从父母的角度或旁人的角度而言,有时候看到一两岁的孩子,一会儿焦虑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的确普遍会心生烦躁与愤怒。其实是多半旁观者有些时候缺乏同理心以及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些有口难言的烦恼所致。
临床中的各种慢性焦虑障碍(包括一些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症),它们和常规的焦虑情绪完全不同。个别父母不了解已经成年的孩子能够从“顽固性焦虑障碍”的几年冲击中撑下来已经是何等的坚强。
致“当事人”的家庭:您的孩子在某些情况下偶尔就应该是“病怏怏”的,就应该是“无精打采”的,就应该是有点“懒洋洋”的,就应该是“不做家务”的,这是个体长期面对内外强大的压力时,其“心灵新陈代谢系统”有时候需要一些缓冲的自我调整空间,才会投射出的暂时的反面现象。
其实真的无关紧要,他想睡就让他多睡一会儿,对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情他想怎么做就让他独自做,支持他做。但是千万不要谈一些与其他孩子比较性的话,一颗苦痛心灵一半的执着心与分别心都是缘起于早年家庭教育者一连串的将自己的孩子与别家孩子作各式“比较”或破坏性批评。
许多罹患强迫症与焦虑症的孩子,其实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有了症状,甚至已经处于泛化阶段,这些孩子多半都是隐瞒自己的苦痛,并没有向父母求助,他们就是担心父母会觉得自己是胡思乱想。此外一些年纪逾 30 岁以上的心灵苦痛者,多数症状也都是从青春期开始的,只是他们的症状迁延了更长时间。
一些中年父母若成为此书的读者之一,我希望你们完全不要去担心孩子未来
的上进心。“这群孩子”与普通孩子完全不同,他们多数内在储存着无与伦比的驱动力,拥有十分自觉的上进心,这些孩子根本不需要过分督促,他们只需要一个“拈花一笑”的温馨理解。
我很早以前就发现许多沾染强迫症、焦虑症的心灵,不仅智商偏高,道德感偏高,其人格形态也是所有人格中最具杰出才华的。他们目前的表现只是暂时的。给他们一些空间与时间进行自我成长与锻炼,过程中多给予会心的一笑,多给予自信的赞许,多给予纯真的包容,那么孩子内心的焦虑障碍一定会消退得更快,心灵创伤一定会复原得更好,他们完全不会在乎早年的教育失误,来日必以感恩之心回馈家人。(注:这一点非常重要,许多“患者”之所以症状反复复发,都是因为处理不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
〇补充:家庭沟通中最需要的是自信的宽容
古代有一位出家哲人叫良宽,内在修为成就颇高。在他年老时,有一天收到家书。信里头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亲人希望他回家劝诫外甥。于是良宽千里迢迢回到家乡。他的外甥也很高兴地和他相聚,特地留舅舅过夜。良宽在外甥家里过了一夜,并没有教训或责备外甥,只是在第二天早晨要离去的时候,对外甥说:“我真是老了,两手直发抖,可否请你帮我把草鞋带子系上?”外甥很高兴地为他系好鞋带,就在这时良宽禅师说:“谢谢你。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着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良宽说罢,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不是,只字不提。但就在那一天,他的外甥如醍醐灌顶,从此再也不花天酒地,开始奋发图强,后来据说也颇有出息,经常反哺家乡。
(注:该故事引自《清心九书》,郑石岩)
自信的宽容可以很快打破隔阂,建立和谐的亲子感应。这时,简单的三言两语,无声的启蒙,就可以打动对方,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比起说教式的批判,不知要高明多少。各位,这只字不提的功夫,就是“自信的宽容”,什么是自信的宽容呢?
我的定义:这是一种无言的感召,无声的启蒙,他相信对方身上早就具有家人们所期许的优秀特质,他对这点非常自信,他相信根本不用再要求孩子去心外胡乱寻找,那个特质本来就存在。人是万物之灵,因此心灵深处对这种无言的感应与点到为止的启蒙最为欢喜与悦纳。
自信的宽容,它不再是以旧有印记来看待现在的孩子,它相信不好的业习只是暂时的失落投射,它能够让孩子瞬间感受到生命的希望与力量。自信的宽容不是被动的宽容,它一点也不造作,它一点也不被动,它是一种在对人性深深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出的一种大我情怀。在某种契机下,它的确可以以最舒服、最有效率的方式让偏离轨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