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做2B的内容型产品,现在做2C的工具型产品,差别很大,所以感触还是挺深。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可以通过内部资源做运营推广,借助大的合作平台,甚至直接买断某一块市场,无论这个产品是不是从零到一的。
之前做的内容型的2B产品,符合体量级公司的特征,公司要去推这个东西是很容易的,轻轻松松的可以得到某些国家级省级机构单位企业用户的订单。这时候,产品在其中担当的作用就单单是一个设计功能并执行的角色,至于运营,没有运营,虽然是线上的产品,基本还是通过线下的推广。产品生完孩子之后,和其他产品的孩子一样,放入公司这家育儿园。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孩子,它的出生就是为某一利益缺口服务的。这其中也包含试错的成分,只是试错的成本很小。一切利益驱动。
工具型2C产品就是另一种境况。工具型产品的需求就是用完既走,不是一个高频触发的东西。虽然内容型2B产品也有工具的特质,但是有本质区别,后面说。又,工具型产品深耕的一个方向就是做垂直领域的工具产品,工具注定是没有社交属性的,这部分的缺口就需要借助产品本身以外的途径来解决,垂直领域的用户就相对于平台化的用户角色更同质化,当然用户群体也更小。目前通常才用的方式是社群,社群主体是一种线上的模式,有实力的团队会发展成微型O2O形式的模式。最近我也在尝试这样的方式来推进运营的效果,只是还没找到从零到一积累起足够量用户的方法,因为不同行业的用户群不同,积累用户的方式也是可能差别很大的。尤其是医疗行业,特殊病种的用户群体分散、受教育程度不一、对互联网接受度不高,以及医疗行业本身的体制化严重很难因为互联网有质的改变,医患地位的不对等。
2B的产品是业务驱动,2C的才是用户驱动。在运营的策略上,2B侧重于战略运营,2C侧重内容用户运营。在线上线下的权重上,一定要结合用户特征来。比如我目前做的线上运营的方案,在开始执行以后,发现效果非常不好,在拉新方面,每天的净增量只有个位数,在黄金48小时以后,净增几乎停滞。在制定方案的时候,我忽视了当初做用户画像时候对用户特征的分析,最终的推广效果,线上是比线下差很多。尽管动用了种子用户,合作伙伴等各方资源,最终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分析原因,第一是我们的用户对网络的接受程度很大一部分还集中在聊天的程度,第二是产品还不够完善功能还比较粗糙,第三是没有做SEO等技术上的运营优化,完成新用户使用的成本增加(这一点区别于2B的产品,2B的产品趋向于专业化,用户愿意花大力气去研究使用说明,2C产品则要尽可能的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第三是用户群体特殊性及产品的非刚需性,运营方案内容不足以吸引用户主动使用产品。在执行的过程中,运营的同事让我做一份APP的操作说明,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方案,反思在根本上的定位错误。最终方案暂改为以线下为主导,线上辅助,线下拉新线上促活,至于留存……得开发的伙伴们给力了。在初创型团队做从零到一的产品,就是要身兼规划设计,策划,执行于一身。没有体量级公司的资源优势和成熟方法论可以借鉴,不断快速试错和填坑,数据驱动及时调整方案就是最好的完善产品的方法。
这篇不是方法论,只是在实践中的感悟,希望可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学习。后面的文章我会努力梳理做产品时的一些方法论,与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