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是的,就是那个明末清初极富争议,却又有着收复台湾不世之功的施琅。关注施琅源于中央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大将军施琅》,很少一个历史人物会像施琅那样感动我,又时至今日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更是感叹施琅的幸运。
施琅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也是蜿蜒曲折的,早年在清廷与反清势力之间的来回摇摆成为了他一生被人广为诟病的污点,然而,背负屈辱的施琅用他余下的半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收复台湾。他用广阔的胸襟、过人的毅力,告诉世人,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统一,为了天下苍生,我仿佛可以看到施琅大将军站在台湾岛上哭泣的情形,泪水划过他的脸颊,恩怨情仇都在海风中飘散了。
一、郑成功与施琅
在施琅心中,郑成功曾今是那个可以反清复明的英雄,甚至是他早年的知音。然而,历史上的郑成功并没有小时候教科书上驱除荷兰人的名族英雄那么光鲜亮丽。郑成功与施琅的蜜月期其实很短,而矛盾却与日剧曾,施琅反对郑成功“以剽掠筹集军饷”,愤恨郑成功不重赏解厦门之围的功劳,而郑成功也越来越难以容忍施琅的心直口快、居功自傲的态度,两人的矛盾不是郑成功一个人的错,施琅此时的性格缺陷也是造成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但真正使两人隔阂的恐怕还是施琅的功高震主吧,在军事谋略上施琅绝不在郑之下,这可能是郑容不下施琅的真正原因。两个人的决裂恐怕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郑杀施琅的父兄却绝对是个错误的决定,仇恨把施琅完完全全地推向了清廷。
对于郑成功这个名族英雄,很多都是当代政治加上去的色彩,“以剽掠筹集军饷”之举,和明末的暴政有和区别,怎能得民心?对施琅的忌惮,心胸狭隘,又怎是明主?对李定国的见死不救,又何来忠义?其实,在郑成功决定“以剽掠筹集军饷”的那刻起,郑成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高举反清复明的义士了,没有施琅辅佐的郑成功在战略上也是不断失策,一败再败,他很清楚这是乱世,我相信此时在他的心里早已没有了那破败不堪的明王朝,郑家王朝的雏形正在浮现,只是他没有意识到,不管是高举大明旗帜还是他郑家王朝,百姓的心早就和覆灭的明朝一起死去了。
占据台湾的郑成功也许还在想着有一天可以重新逐鹿中原,我记得有个学者在评价施琅评定台湾时说,施琅平定台湾是变相实现了郑成功统一天下的理想。我觉得很可笑,试问,假设郑成功占据台湾后又统一了中国,这个国家姓”郑“呢,还是姓”朱“呢?郑成功和蒋介石有何区别!都是为一己私利,岂能称英雄!当然,加上了政治包装的色彩后,满足了特定时期的政治宣传需要,只是无形中也贬低了真正的英雄施琅,你看,这两人在死后两百多年还缠斗在一起……
二、姚启胜与施琅
很多人都说施琅抢了姚启胜的功劳。姚启胜以全家族的性命举荐施琅,施琅却恩将仇报夺去了姚启胜的指挥权,独占了平台的功劳,加上早年施琅反叛的经历,很多人因此对施琅都是非常鄙夷的。事实是否如此呢?在我看来,平台之功,首在施琅,辅在姚启胜,两人都是居功至伟,然而,为什么康熙给姚启胜的评价确是”沽名钓誉“呢?康熙是千古名君,整个康熙朝有才能的人层出不穷,康熙是难得的有识人用人之明,可偏偏对姚启胜不屑一顾。其实,这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姚自己身上。
施琅对姚启胜的感情是复杂,在朝廷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是与他素不相识的姚启胜用全族人的性命向康熙举荐了他,这是多么重的恩情,然而,为了平台方略的顺利实施,即使伤害到姚启胜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平台不能败,这是为国,在这点上施琅很耿直,耿直得有道理,耿直的无奈。事实上,施琅对平台方略要求由其一人主导是当时客观现实的无奈之举,在清廷方面能打海战的、能训练水兵的只有施琅一人,其他将领不懂海战还要和施琅平衡指挥权这不是瞎胡闹嘛,战争的变化瞬息万变,就仅仅是出兵时间,姚启胜就和施琅意见不合了,真正打起来,士兵听谁的?施琅是当时领兵平台的不二人选,由其一人专断行事完全合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让为平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姚启胜受不了了,这岂不是平台大功没了吗?到嘴的鸭子飞了。我相信大多数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有所不甘吧,只不过这位姚总督太心急了,贿赂官员、在不恰当的时机向康熙进谏错误的平台方略,而所有这些最终只得到了”沽名钓誉“四个字,也从他的反面证明了施琅的正确。姚启胜的功劳,对平台来说是绝对功不可没的,然而仅仅是毁在了自己那最后的一点私心上,可悲。
三、施琅与施琅
施家本是当地大户,施琅的祖父、父亲都是慷慨豁达之人,从小深受父辈的影响,施琅的性格也一样光明、直率、真诚,甚至有点耿,然而身逢乱世,何去何从该怎么选择呢?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降清、反清是非常平常的事,没有老百姓在怀念明朝,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打着明朝旗帜反清复明的反抗势力都失败的原因。很多人反清无非是两种情节,一种,汉名族的纯粹;一种,乱世中群雄逐鹿。很多人评介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的历史的时候,无形中都把满族政权看作是敌对势力,看作是中国近代史黑暗的根源,只要是投降清廷的、为满清服务的都是走狗汉奸。这样的历史观是可悲的,要知道即使是最腐败的清政府也不必黑暗的明朝腐败太多,国家的衰弱不是哪个特定的名族造成的,实际上恰恰是我们这些标榜汉文化的中国人共同造成的。所以,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看重的是他个人高尚的品格,看重的是他对历史的贡献。有些人为名族气节而牺牲固然值得人尊敬,也有些人投降之后造福地方百姓,又何错之有?
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的无奈,以施琅为例,降了清,又叛了清,再降清,这错了吗?没有,天下归满的大趋势恐怕很难改变,降清不是他主动的选择,只是无奈。可是作为汉人,名族的气节他没有忘,所以他还是要反清,直到最后,即使是郑成功这样举着反清大旗的英雄也容不下他了,还能怎样,父兄的愁还报不报?施琅没得选。
也有人说,施琅可以以死明志啊,为什么要降清!是的,历史上有好多英雄以死明志,可歌可泣,但是,”志“在哪里?腐朽的明朝廷,还是“以剽掠筹集军饷”的郑氏,这些人有谁真正的可以成为挽救汉名族的朝廷呢?没有!而另一边,清朝的治世正初露端倪,这个”志“到底是什么?难道不就是天下百姓吗?施琅没得选,偏偏也是他最正确的选择。
四、康熙与施琅
灭鳌拜、平三藩、复台湾,开启康乾盛世的一代帝王康熙无疑是收复台湾背后真正的英雄,康熙宽厚仁慈,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有为之君。然而,康熙与施琅的关系却若即若离,这主要还是清廷对台湾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清朝上下对收复台湾其实没有特别统一的意见,不少满清贵族都反对出兵台湾,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台湾对大清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改变这一切,或者说用自己一生去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施琅。投降清朝的施琅,日子过得并不容易,朝廷的不信任,初次平台的失利,使他逐渐失去了政治中的话语权。一介武夫出生的他,性格过于耿直怎能懂得官场上那些明争暗斗的路数,然而,对他而言,只要能平台,他可以为此做所有的改变。很难说这其中没有最初对郑氏的愤恨,但是,要说服朝廷收复台湾,需要的不是仇恨,是政治策略、是康熙皇帝的认可。施琅把自己渐渐的从一个心直口快的武将硬是磨砺成了深谙官场之道的政客。渐渐的康熙皇帝了解了施琅、了解了他的平台方略、了解了他对收复台湾的坚持,更加读懂了他那颗挚爱着大海,宽广无私的心,康熙皇帝渐渐的从犹豫和怀疑转变为后来的肯定、甚至是坚信不疑,到最后,施琅有关台湾的建议无一不被采纳,这是皇帝对大臣首肯,也是千古一帝的用人之道啊!
没有康熙,就没有人能读懂施琅,没有施琅就不会有正确的平台方略,没有正确的平台方略恐怕台湾就不是中国的台湾了。回过头看看当年的郑成功,站在郑成功庙前的施琅大将军,他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台湾海峡的波涛汹涌在他的心里翻滚着,往昔的画面在眼前不断的闪过,只不过今天的康熙不是昔日的郑成功,今日的施琅却还是那个饱含热情把一切都奉献给台湾的施琅。施琅真是幸运,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