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4.前臂骨间膜】
在旋前旋后过程中,骨间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前臂的两块骨成为一个整体(图3-29前面观;图3-30后面观),但它不是支持这个功能的唯一结构,支持该功能的其他结构有:
※方形韧带(8),连接这2块骨的上端。
※上尺桡关节的环形韧带(9),它被以下结构所加强,肘关节外侧副韧带的前部纤维(10),来自远端的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部纤维(11),以及来自后面的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后部纤维(12)。
※下尺桡关节的前韧带(13)和后韧带(14)以及关节盘(未标注),它们将两块骨的远端连为一体。
骨间膜起于桡骨内侧缘,止于尺骨外侧缘,由2束斜向交叉的纤维带组成。根据L.Poitevin最近的研究(2001),对这些纤维作如下描述:
※前带包括起于桡骨斜向下内走行的纤维,越接近下端的纤维走行方向越倾斜。
在这条连续的带(链?)中,有3束十分坚韧的纤维束:
——近端束(1),几乎是水平的。
——中间下行束(2),Hotchkiss中央带。
——远端下行束(3),最倾斜的。
※这层纤维的方向(黑色和红色箭头)能够防止桡骨向上移位(白色箭头)。
※后带比较分散,也起于桡骨,纤维方向与前带相反,即斜向上内。有2个束比较容易辨别:
——上端上行束(4),易显见且坚韧。
——下端下行束(5),与前者以一个半透明区域(6)分开,透过这个半透明区可以看见前束。
※这两个上行束附着在桡骨内侧缘,在较易辨别的桡骨骨间结节(7)水平,距肘关节间隙8.4cm。
弹性铰链(屈曲轴)(图3-31)在横向和纵向上为2块骨的连接提供了大部分的力学支持:
※尺桡关节韧带切断之后,甚至在尺骨头和桡骨头被切除之后,它自己就能够维持两骨之间的连接,防止桡骨沿其长轴的移位。
※它的后部纤维防止了桡骨向远端移位(图3-32),而这种移位是没有受任何骨性连接阻挡的。
桡骨向近端移位会拉伤它的前部韧带。在肘关节伸展的情况下,桡骨传递了骨间膜产生的60%的阻力,吸收了腕关节产生的82%的阻力。沿着这个方向,桡骨头和肱骨髁的撞击,会造成桡骨的移位骨折(图3-33)。一个严重的创伤可以造成桡骨头骨折。
骨间膜的撕裂(图3-34和图3-35)极少发生,但经常容易被忽视。前部韧带撕裂只发生在上尺桡关节脱位和桡骨头骨折时,因为正常情况下肱骨髁会阻挡桡骨向近端的移位。当后部韧带被撕裂后,只剩腕骨通过与它直接接触来阻挡桡骨向远端的移位。
桡骨的纵向移位超越了尺骨,骨间膜、手和手指的长肌对这种移位具有对抗作用(图3-36)。长肌包括起于内侧髁屈肌(指浅屈肌、掌长肌、桡侧腕屈肌)和(指总伸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肘关节的3块肌肉(旋后肌、旋前圆肌和肱桡肌)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图3-37)。
当手臂承载负荷或被身体重力所牵拉,这些肌肉沿其长轴帮助维持桡骨的稳定,并使肘关节面紧密接触。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根单纤维的运动(图3-38)来解释骨间膜纤维的力学作用。从起始位置(1)开始,它的侧缘只能沿着固定在尺骨上的圆心(O)进行圆环运动。不管这个运动(S)是向上的(2)还是向下的(3),都不可避免地缩小了尺桡骨之间的骨间缝隙,拉近的距离为n。与拉伸方向有关的斜形纤维的排列提高了这个拉近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两层斜向交叉的纤维联合比单层横向纤维更有效。
另外一个使得尺桡骨靠近得机制是由附着在骨间膜前部和后部得肌肉所提供的,特别是屈肌群(图3-39)。在静息位(a),两者之间的空隙最大。相比之下,当上臂需要做最大旋转时,通过屈肌群(b)能拉紧骨间膜,缩小尺桡骨的间隙,同时增强了上下尺桡关节的关节面的接合。
旋转时产生的力量是相当大的:男性旋前力产生的力量相当于70kg/cm的力矩,旋后力位85kg/cm;女性的比男性小50%。借助于前臂前室的肌肉,骨间膜发挥了阻挡旋前运动的软性阻滞的作用。旋后时(图3-40),附着于它的屈肌(图3-41)受到的压缩力越来越大(图3-42),进一步拉伸了骨间膜,使得桡骨和尺骨更加靠近。而干扰肌从一开始就阻止桡骨和尺骨的直接接触,因此会导致骨折。前臂参考位(0°位)时,膜纤维被最大程度的拉伸,因此它是固定的最佳位置。
骨间膜所发挥的作用极其巨大,但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也许使用MRI进行选择性研究会进一步增加我们对其功能解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