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孩子做作业,是强制做作业好呢,还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去做作业呢?
废话,肯定是后者啊,但是,现实似乎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大人往往需要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要孩子先做作业。 因为人的天性是走最好走的路,即最小阻力原则。玩比较开心,那就先玩。这是大多数人都容易犯的错误,不仅是孩子,大人更是有这样的问题。 那怎么办呢?
理查德.泰勒,今年诺奖获得者,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助推(nudge),其含义指的是不通过强制手段,而是以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选择。人们的决策往往是依靠经验法则,也就是直觉,而助推帮助人们在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之间寻找平衡。
我的理解是要找到触发器,或者是路径,即能主动触发让人选择去做的某件事设计。比如男性小便池上面的苍蝇;为了让你省点,让你看到邻居的用电量等等。
以下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的技巧:
1、熊逸老师的爸爸为了让他多读书,他爸爸只让他开一个书柜的小门,看完这一格才能看下一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熊逸老师的书就越读越多。 (利用好奇心来设计)
2、跟孩子说,讲完故事就得睡觉哦,孩子只会勉强同意; 但是说:讲完故事再睡觉吧,孩子就会很开心。
(强调的重点在讲故事,让孩子关注于故事,讲故事像是得到某样东西,而不是睡觉引发的不愉快的感觉;孩子一旦想到睡觉就没得玩了,便是不肯睡。)
3、煎饼果子的助推方案,从问加不加蛋,到加一个蛋还是两个蛋,收入一下子多好多。 那我们也可以试着问孩子:你想写两个字母,还是四个字母?( 可能并不太好用哈,除非孩子觉得他有必要写字)
4、有个人看书经常是看到高潮立马停下来,内心保留了这个阅读的快感;总是很期待下次再读书。 即便是书读完一本了,也要立马拿起另外一本翻上几页。 (保持愉悦和未完成的状态的心理机制的利用。)
5、不确定性的奖励。就像我们平时发了个朋友圈,老是要看看有没有人来点赞,不确定性奖励比固定奖励更能触发行动。
6、把可以做的事情放在容易做的地方,比如一打开手机软件就是什么背单词等。
但是不管怎么我们《助推》孩子,或大人形成习惯,必须要满足以下三个原则才会好用:
1、这个人有自己的意愿想做这件事(我感觉在文化层面的压力也算)。
2、这个人能做到这件事,(事情简单)。
3、能有东西提醒他做,(比如广告)。
(这三个原则总结来自《万维钢精英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