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现代的父母普遍都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缺乏敏锐柔软的心,不易感受父母的用心良苦。其实温暖的心必须用有爱的土壤来培育,我们总是给孩子我们以为需要的、最好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卢勤在《好父母 好孩子》一书中提到:对于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我们许多的父母,却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爱的权利剥夺了。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得“死去活来”。
我的一位同事和老公在厨房里忙忙碌碌,三四岁的儿子被这种气氛感染了,急忙进厨房要帮爸爸妈妈端饭,爸爸妈妈异口同声的说“不用,不用,别烫着。”话音刚落,小小的人儿气哼哼的走出了厨房“好!好!我一点用都没有;我一点用都没有。”弄得夫妻俩面面相觑。孩子心中刚刚萌发出来的独立、自理能力和爱的火花就这样被扑灭了。渐渐地,许许多多的孩子变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卢勤在《谈如何爱孩子》一书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作为父母不要为了孩子而掩饰自己的辛劳与疲倦,那只会给她造成一个错觉“父母是万能的,我什么也不要做甚至是我一无用处只需享用即可”的错觉。要适当的展示你的疲劳与辛苦,让她感觉你需要她,她才会承担起自己就有的责任并展现她的爱心与情感,才不会:对一切都无所谓,显得冷漠无情!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细小的生命是多么重要,进而感悟到深深的爱,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卢勤在《谈如何爱孩子》一书中分享自己的经验: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当妈妈的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创造显示本事的机会。在生活中遇到我确实不擅处理的事情或总是是我便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当孩子帮父母做了力所能及的问题时对儿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对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短短的一句话既包含了父母的肯定与认可,也展示了家长对孩子的高度信任,它能使孩子充满乐观与自信,学会善良与友爱。因此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有个女儿真好”成了我和老公的口头禅,女儿也从她的第一次给我们倒水喝、第一次收拾餐桌、第一次帮我们洗袜子、第一次择菜……在完成了她的很多个第一次之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和责任。在班级的“做自己的事情”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每到周末要去奶奶家时都会催我们快点“我要去帮奶奶打扫卫生、择菜。”
方舟在《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一书中也提出:父母在给予的同时,也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学着爱家长。做妈妈的可以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现给孩子,这很容易就会把孩子的责任心激发出来。当孩子体验到妈妈的辛苦后,能体会到妈妈给她的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把回报妈妈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因此,妈妈可以带孩子进行以下体验:夏天做饭的时候,让孩子感受一下厨房里蒸笼般的温度;冬天外出买菜时,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那刺骨的寒风;孩子生病时,你可以向孩子说出你焦急的心情。
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她长大,而且有责任让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