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铺天盖地的骂声中,《深夜食堂》成为了大热门话题。甚至逼得导演不得不出来道歉,平息众怒。
打造中国特色的深夜食堂,中国特色似乎成了一道护身符,仿佛导演只要搬出这四个字,一切就值得谅解。可是,这次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的深夜食堂,不单单没有让我看到任何的中国元素,反而是种种低劣的抄袭,生搬硬套出的一套作品。无论是主角的日式服饰,闹市里的居酒屋,都抄足了日本。改变最大的,竟然只是食堂里的餐牌,把「定食」一项换成了「大锅菜」,如此拙劣的手法,就幻想得到中国观众的共鸣,只可惜,勉强是没有幸福的,观众也不会买帐。特别是对于那些看过原版《深夜食堂》的人,简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伤害。
深夜食堂原是一部日本漫画,作者安倍夜郎四十不惑,将自己的感悟融入作品,之后又被改编成了电视电影,专门描绘出了都市生活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千姿百态。我曾两次买票入场看戏,被日版《深夜食堂》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所吸引,那些平凡的生活,却有着一个个温馨而又深情的故事,着实让人心头一暖。
初初接触中国版深夜食堂,是由于好奇。大陆观众向来对烂片充满了惊人的忍耐力,甚至有着越骂越看的奇特心里。这一次,究竟是何以神奇的情节套路,才让向来好脾气的观众们群起而攻之,甚至有大陆影视作品风向标之称的豆瓣,也只给出了2.3分的史上最低分。
本该在深夜辗转难眠时分,细细讲来的人生故事,却变成了一部十足的闹剧。
先说剧中的男主角,由黄磊饰演的主厨,拿手好菜就是煮某特定牌子的杯面。全剧中,他都透露著一种奄奄一息的无力感,饱受诟病的台词与虚弱的语气相得益彰,全无日本演员小林熏的忧郁感。
第一个故事是讲三个剩女的生活经历,我大约只看了前三十分钟,浮夸的演技着实令人尴尬,我甚至在想,她们之所以可以互称姐妹,是否是三人说话时,眉毛与眼睛都会扭曲的缘故。特别是女主吴昕,实在是不敢相信这样一个带着塑胶质感头饰,全身透露著MK气息的女子,竟然有着一个皇族的名字————伊莉莎白。
剩女的问题像是社会的通病,也是近年来影视剧作品中的热点话题。不得不说,如《深夜食堂》般肤浅的表述,真是绝无仅有,年近30的女主却有着一颗17岁的少女心,为了与公司男同事搭讪,竟不惜假摔,妄图用自己粉红色蕾丝配紫色长筒袜的打扮,引起男生的保护欲。其娇柔做作之极,不得不令人大跌眼镜。
如果说这部剧有什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要属让人多看一眼都反胃的老坛酸菜杯面广告吧。号称「史上最长版」的杯面广告,当之无愧,是每一集剧情的主线。不仅有煮杯面的特写镜头,还有每一个主角的赞叹。无知的我曾以为,众口难调,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民币才可以获得所有人的喜爱,想不到,老坛酸菜也可以获得每一个人,如此不留余力的赞美。
仅仅前30分钟里,三位女主演就不知吃了多少次泡面加苹果醋,且不说这样的吃法实在是有害于健康,我实在怀疑照剧里女生这样的吃法,会不会有专门一集,拍女主呕吐的镜头……
有时候我在想,究竟是电视剧里插播广告,还是广告里插播电视剧,看剧时苦中作乐,甚至把数广告当作了一种消遣。除了剧情担当的杯面,还有某可乐,某网站,某酒类品牌,不得不佩服剧组招揽广告商的能力。
以往美食类的节目,总会看到我觉得很饿,可是今次看完《深夜食堂》,却治好了自己多年半夜会饿的毛病,这可真是剧组关怀备至,用心良苦,为了使广大女性保持身材费尽心思。
中国有着其独特的餐桌文化,亦有着自己的餐饮情节,且看一档档的饮食节目有多火爆,就略知一二。不知为何编剧只知道拾人牙慧,追求莫名其妙的形式感,而不用心去挖掘属于中国自己的故事。这一桌,毕业时将要各奔东西的青年学生,或许正坐在这里默默饮泣;那一桌,年轻的父亲刚刚接到放学的儿子,犒劳儿子一顿作为学业进步的奖励;再一桌,或许白发苍苍的父母正在庆祝自己的金婚纪念日。这样爱恨离别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但却无论如何,都不会像是《深夜食堂》里的表达。甚至,连场景的选择都是这样的离地,居酒屋这样的舶来品,实在不适合承载中国人故事的内涵,观众看来,也都不会有任何的亲切感与代入感。
正如同中国不需要手撕鬼子的编剧一样,中国也不需要那些只懂得为广告商服务的脑残编剧。如何更加贴近生活,才是编剧真正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