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家庭教育称作立命之学,就是立孩子的命,给孩子一个好的命运。《了凡四训》书中记载“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孟子 告子上》中讲到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何为人皆有之?就是他本来就具出生就带来的,孔孟之道与大乘佛法的精髓都在于肯定本性本善,本性本覺。以仁慈博爱化教一切众生,教人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相合作,这就是本觉本善的自然流露。
心有两种特征:第一,心有本善又沾着习性,他的本善是世界真善美的,它的习性是带着贪嗔痴的。第二他喜欢快乐,逃避痛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在他身上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一个人在世界上,如果不懂得利他,他就很难实现自利,实现自利的根本方法就是利他,而利他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建立起来。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我们在学校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好习惯有两个标准,一个自立,一个利他,第一,作为父母和老师,必须要建立清晰的因果关,第二,父母和老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而不是用大人的思维模式去评判孩子,我认为你应该很多家长基本上都是这六个字,结果就是事与愿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和上进心。
教育讲求方法,如果想让孩子喜欢经典,喜欢国学,需要调动他自尊心上进心,教育要在哪里下手?给孩子快乐快乐,来自于哪里?自尊心上进心,自我尊重感,孩子所有的正确行为,在小的时候需要有人帮他形成心记忆,心有动力,这种动力一旦建立,其实孩子们的善行是很容易实现的。
教育非常强调三个字,慎于始。第一次要特别重视,第一次是记忆产生点,这个点一旦产生就会持续,这种小善持续变成大善,大善就是志向,志向怎么来的?就是积善成志。他从小先是塑造,然后形成一种自动的心记忆,他带着塑造好的品格去读大学工作,后来会拿来用,用了就会受益。等他人到中年以后,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些都是母亲教的啊,后最后才明白,领悟在后面,先形成习惯,行而后知。
第一,养心养气,第二,这些话引导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会悟到,后来就悟出来了,这个恶不是当下悟,是未来悟,先储备,若从小没有这些储备,后来没什么可悟的。
《围炉夜话》里讲“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成至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乎如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少年一步人生百里。
弘一大师当年论教育说人生最不幸处有三:“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教育先做什么,先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