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淅淅沥沥,像是大自然的呢喃。
婺源古镇的老村被渲染得格外古典、婉转,黑得如徽墨,白得如宣纸。
回眸历史,一个个坚贞隐忍而又不失美丽的徽州女子渐渐浮起,她们静默地端坐在历史深处老宅里的“美人靠”上。
“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婺源的古民居,随时可见那些记载着徽州女子沧桑的美人靠。李坑的“大夫第”、江湾的“三省堂”、沱川理坑的“诒裕堂”、延村的“明训堂”。
徽州女子依靠在美人靠上,夜浓起风,吹起她们的荆钗布裙,她们双眼遥望着外面的世界,像在等待着什么。
在中国,徽州女子是独特的一群。那些坐在徽州特有的美人靠上,生活在深宅大院里的徽娘,抚育了一代代徽州巨贾和徽州才子。
说她们独特是因为徽州巨贾和徽州才子的独特,更是因为大徽州的独特。徽州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而婺源在历史上曾是古徽州的重镇,是一个有着12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龙尾砚)就出自婺源。
曾经有驴友问我,为什么在婺源,那些偏僻的小山村里,那些古建筑会这么美,为什么可以这么天人合一,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远离了繁华的闹市,这些文明从哪里来?
后来,我渐渐明白,在古老的婺源,受自然条件约束,很多婺源人背井离乡,同家同族同宗结成商帮,走出,上天津,北京,下广东,福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千辛万苦去开创一番大事业,年迈时才衣锦还乡,建造府第荣宗耀祖。
据史料记载,婺源徽商于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气候,清代中叶最为庞大,主要经营木材、茶叶、盐、匹布、典当、钱庄、陶瓷、米、徽墨等,婺商是徽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清初,婺源茶商差不多垄断了中国的茶叶和木头生意。婺源木材,尤其是楠木,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的颐和园、山东曲阜的孔庙,其栋梁之才大多出自婺源木商之手。
商品流通让一代代的婺商人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财富,农业文明中“叶落归根”的传统,又让财富最终衍化为精美绝伦的建筑。
那些隐藏在深山里一股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婺源村庄,正是他们内心深处对古老文化的传承。
徽州婺源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儒家思想始终统治着这块土地。
传统的儒家思想,女子应恪守贞静专一、知礼守节、服从丈夫、孝顺姑舅、勤谨持家、敦睦家人的妇德规范。
男人外出闯天地,徽州女子们便只能孤身侍奉公婆独守空房。她们独坐的那些美人靠,雕花缀朵,精致异常。
美人靠上靠过的,更多的不是美人而是贞烈女子,那些哀愁与幽怨,太多的日子是在美人靠上打发的。
她们是普通的徽州女子,如山间的兰花草,从春花烂漫一直到秋叶飘零,从眉目绰约的少女望成满头飞雪的老妪。
也正是因为她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她们端坐在美人靠上,静静守候着这块理想家园,守候着古老灿烂的徽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