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01
—
一直发现,大家总是走不出唯我的怪圈。不过这其实也不算怪,因为毕竟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自己就是自己生活交际圈的中心,所以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什么值得反对和批评的。
但是总有人喜欢标榜自己的不同,通过标榜自己的不同,来显示身边人的无聊与乏味,貌似这就可以彰显出他自身的有趣似的。就好像我们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类似的人生哲学。
但通常大家都知道,一般说这话的人既不好看,也不有趣,反而是狭隘得让人嫌恶。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面说道: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特殊时期的千篇一律,使得人们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否则会被视为异类,在特殊时期标榜自己的不同,追寻特殊是勇敢的,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而现在呢?除了显现自己为数不多的胸墨,就只会凸现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了,真正有趣的人什么都可能会做,就是不会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当然在每个时期都需要特殊,都需要不同,甚至可以说在我们现在过度追求统一“语调”的时代,这种声音更难能可贵。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这种声音必须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必须是代表多数人利益发声而不是小部分利益群体发声的。如果只是为了特殊而特殊,为了不同而不同,那这也只会沦为某些“特立独行的大多数”里面。
所以被文青捧上神坛的王小波的每句话都会被大家视为经典,尽管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他和李银河的爱情故事及他们之间的情书。就像之前见多数人在二十一岁生日到来时引用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面的句子: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 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要将自己的人生比喻成被阉割掉的牛,还是这么残暴的方式。
02
—
我们成长在一个传统价值观消解而适应时代的价值观又尚未形成的时代,我们迷惑,追寻,随波逐流或是逆流而上,都只是在时代的潮流中不经意溅起的一朵小浪花。
大多数人不想平淡的走过一生,想万众瞩目,想站在舞台中央,但往往站到镁光灯下又会感到无所适从,本能的想躲避,这个时候又会怀念平平淡淡才是真。归根究底,这都只是我们患上了“时代病”的表现,所以我们“有病呻吟”,像小时候需要得到大人关心一样,有人关注便会百般矫揉造作,没人在乎就孤芳自赏,这到底是我们不自信的表现。
03
—
弗洛伊德曾经描述过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有时候小孩子们会故意把自己藏起来,让大人找不到,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紧张的同时(因为担心大人会忘记自己甚至遗弃自己)又享受着异样刺激的快感,直到自己被发现或是忍不住跑出来与大人相拥团圆。
这就是有名的“去/来”游戏。后来成为精神分析史上的著名案例,引起无数的诠释与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一:先是自我制造一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同时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与刺激,于是可以期待破镜重圆的美满幸福,正如一个人偏执的怀疑伴侣的不忠,把任何小事理解为对方变心的蛛丝马迹,甚或幻想出丰富的情节。表面上他很痛苦,实际上他很享受。当伴侣九牛二虎地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以后,他那失而复得的满足才能达到最高程度。
多么像我们现实中那些“假装”不同的人一样,又或者,他们根本就不自知。比起前者,后者其实更让人绝望。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末写道:
“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只有安于本心,不标榜特殊的人,会不会才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