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305篇古诗。这些诗歌产生的年代大约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跨越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有些作品比如《商颂》是殷商时期的,那么它的时间跨度就更大了。产生的地域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除了少数篇章根据内容可以断定作者身份,很多都无法确定作者具体是谁。之前的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诗经》是人民创作的。人民实在是一个大而无当的词。谁是人民呢?如果把人民理解成被统治者,那么当时的被统治者就是平民和奴隶,统治者就是当时掌握权力的贵族。在那个时代,文字文化的掌握主要在贵族那里,普通的平民是不会掌握文化的,也是不识字的,更不要说奴隶了。所以我们认为,《诗经》的作者是当时的贵族。
还值得一说的,那时候“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文学、历史、哲学这些分科学问都是后世当代的事情,古人的学问讲求融会贯通、是不分科的。诗歌与音乐、舞蹈也是结合在一起,如同现在的歌舞剧演出一样。这些诗是边唱边跳来表现的。而且当时的人们已经在外交场合来运用这些诗来含蓄地表情达意言志。慢慢地,这些诗成为贵族教育的必读教材。
二孔子重视诗教
《论语》中有多处关于学习《诗经》的记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使人真诚而不邪恶。可见《诗经》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孔子告诫自己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认为不学《诗经》连说话都说不好,可见《诗经》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还比如,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思想,可以增长见识,可以学会交际,可以表达情感。近可以学会侍奉父亲,远可以学会侍奉君主,还可以多学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可见《诗经》内容丰富,学习《诗经》意义多多。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孔子删编《诗经》的故事,司马迁认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是孔子整理的。当然,现在的一些学者对这一说法不认同。这属于较深的学术话题,我们只是引介、点到为止,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查阅资料深究一番,得出自己的理解(这需要一定的学术基础和时间精力)。
总之,孔子很注重《诗经》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论语》里孔子把《诗经》称之为“诗”或“诗三百”。这是当时的称谓。到了汉代,汉儒把“诗”上升到经典的高度,乃始称“诗经”。儒家的主要典籍是“四书五经”,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诗经》往往居首位。因为成为了经典显学,后世的儒家学者和封建统治者往往过于注重在政治社会伦理方面阐释它,甚至牵强附会、歪曲解释(比如《毛诗序》把描写爱情的第一首诗《关雎》解读为描写“后妃之德”),而对它的文学价值视而不见。
三《诗经》的内容
《诗经》按照体例内容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风,国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国,即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省、地区。国风,就是各地的土乐。
雅,是西周王畿的正乐,105篇。王畿,就是周天子的都城所在地。雅又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40篇。分商颂、周颂、鲁颂。
总体来说,《诗经》的内容包括祭祀颂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等,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商周时期的风土人情,很多篇章直到现在还感动着我们。
祭祀颂歌与周族史诗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国家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祭祀则需要诗乐舞的表演。这应该和远古时期的又唱又跳的巫术祭祀是有联系的。祭祀诗保存在颂与大雅里,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纪念、对现世的祈福。比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棉》、《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功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如《生民》记载了后稷传奇的一生。后稷之母因为踩踏了上帝的脚印而孕育了后稷。这很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实。母亲丢弃了婴儿(丢弃的原因也说法不一),但婴儿却得到了大自然的护佑,母亲终于抱回将其抚养成人。长大后的后稷教人耕种、栽培五谷、创立祭典,成为周族始祖,也被后人奉为农耕始祖。
农事诗
“民以食为天”,人活着就要吃饭,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农业丰收了,可以延续种族兴旺;如果发生了饥荒,则面临饿死、大乱的危险。古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生产,周初的统治者就很重视农业生产,一年的农事开始,周天子要率领贵族官僚祭祀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并象征性的犁地。丰收后,还要举行隆重的祭典回报上天神灵。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我们可以在清朝的社稷坛里看到,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土地样本,皇帝每年都要去那里祭祀上天,亲自耕地。
《诗经》中有不少关于农事的诗篇。比如《丰年》便是表达丰收感恩的祭祀乐歌。《噫嘻》则描写了盛大的劳动场面。《七月》则描写了农夫一年中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他们种田、养蚕、纺织、染缯、酿酒、打猎、凿冰、盖房,而大多数劳动果实被贵族占有,自己的生活依然很艰苦:吃苦菜、烧恶木、住陋室……全诗88句,380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千年后,依然感动着我们。笔者读大学时就曾用现代汉语翻译了全诗。
本文由晁老师主要根据袁行霈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以及骆玉明一卷本《简明中国文学史》以及其他资料并结合笔者思考编写。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以及普通成年读者。计划将其编写成书出版,设计课程。敬请关注。欢迎合作。
晁老师简介:晁若愚,80后,祖籍陕西宝鸡,深圳大学文学院毕业。主要从事教育工作。面向中小学生开设阅读写作书画游学等人文创意课程。爱好广泛,喜欢写作书画印石等。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