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朋友家,一路上我们聊家庭聊孩子,边聊边走。看得出朋友是那种把管孩子看得比命还重的人。
一进门,两个孩子正快乐地做着喜欢的事。老大在写作业,她作业多,制定了计划,要每天完成预定任务。老二在看电视,她的作业在老大的帮助下按照计划提前完成了,看上去很是轻松愉快。看得出老大对生活是有规划的,而且在努力执行。老二对事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对老大还是很佩服的,一直都言听计从。她俩各方面的差距让老二妥妥成了老大的跟班。老二说是看电视,但并不专注,我走到阳台看猫咪,她也赶紧跑过来喂食。老大也赶紧放下作业跑来给猫咪喂食,还给我展示猫咪的抓痕。老二把猫抱出来也被抓了两道,也让我看,老大也再次被抓了一下。老大似乎一直有着主角光环,老二有点不甘落后又无法可施。
朋友去买菜了。她刚走,老大说“我去做饭。”然后走进厨房拿出电热锅,拿出一堆吃的:小年糕、蟹肉棒、奶酪碎、鱼片,小火腿……老二兴高采烈地帮着拿这拿那。“您能帮我们弄开吗?”我帮她们一起把这些放进锅里。
“你在这和我们一起吃点儿吧。”老大说。好像她是这个家的主人。
“哦,不了,你妈妈买菜去了,等她回来我就得走,一会儿回家还有事。你们不等妈妈回来一起吃吗?”
“不用!”老大说。“她不吃这个。”老二补充。
“阿姨,这个现在能吃了吗?”老大还有点拿不准。
“海鲜类或者冷冻食品,必须开锅煮一会儿才安全。”听了我的话,她俩赶紧放下筷子。
又等了好一会儿,锅里的水沸腾了。“你看看可以吃了吗?”“可以了”她俩就愉快地吃起来。空气里弥漫着热腾腾的快乐的气息。
“妈妈不让,妈妈不吃。”这使得食物仿佛充满了自由的味道,再加上假期里特有的轻松愉快,让她们一直喜笑颜开,聊天也很高兴。
本以为朋友的归来会有变化,但是一切出奇的平静。她进门的时候,两个孩子只是收起了笑容不再说笑,继续平静地吃着,也没有做任何解释或让妈妈一起吃。朋友则进厨房煮上粥,放下买的菜,就热情地张罗着送我回家。
“看到她们煮了一锅垃圾食品,我就很生气。她俩光看我,还问我生气了吗,我就下楼躲出来了……”
“你到底是生气那是垃圾食品,还是生气她们不听你的话呢?还是害怕她们失去控制?”我问。
“我只是生气垃圾食品对肠胃不好,吃了会难受,我只要一吃这个就会难受!跟她们讲道理,老大还说看过配料表了,没有添加剂……”
忽然想起老师说的话:事情不要听怎么说,要看怎么做,因为所有的理由都是找出来的!站在朋友的角度,孩子吃了是否肚子疼是不一定的。疼或者不疼,孩子自己做判断。即使是肚子疼不肯说,也只能证明对孩子来说,人家愿意自己对自己负责。大人的过度关心人家不想要!而她的愤怒肯定有管不了的原因,虽然她嘴上说已经跟孩子们说过,管不了老大了,也没法了。注意:管不了不是放手。“放手”是能管不管,是主动的选择,意味着想管的地方还是能管的;“管不了”则是被动的放弃,意味着对一切都无可奈何。而被动放弃里掺杂最多的就是不甘心,还会想方设法干扰对方或破坏关系。
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的,都想满足自己的愿望!不是她们自私,而是困境中的人在难以自保的情况下,无法体会别人的难处!既然谁都不肯放弃努力,那最后就看谁赢了。以前是大人赢了,孩子就病了;现在大人快病了,或许孩子就快好了也未可知
“既然你很生气,那为什么不发脾气呢?不要躲,把你的感受明确告诉她们。我相信两个孩子还是很善良,愿意照顾你的。该哭就哭该嚷就嚷,她们看你怒了,就收敛了。”忽然觉得愤怒的力量好可贵。懂心理学的人虽然强调理解和接纳。但不是不发脾气,而是更会发脾气,更会运用愤怒的力量,因为比起忍让和慈悲这是自然的力量,相信这力量更有力也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