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习了太阳篇1-6条,今天继续7-10条。
陶弘景的《铺行诀》很多内容跟《伤寒论》是重叠的,都是从《汤液经法》出来的。
宋本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这条把病分为是从阳发出来,还是从阴发出来,主要从人的抗病反应能力来分,恶寒发烧的是发于阳,不发烧是发于阴。主要觉得好玩的是,平时我们总说感冒至少要七天才能好,是跟这条的理论有关吗哈哈。
2、在《辅行诀》中,说到7是火数,6是水数,五行的生数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
而6是水数,还带着阴退以及泻的意义,而7是火数,有阳进和补的意义。所以在辅行诀中,大泻某脏的药一定是6味药,大补什么脏的汤,一定是7味药。阳比阴要多。7属于补药的数字,6属于能够安稳下来。属术数。
3、 在《辅行诀》中,大补汤一定比大泻汤多出一味,旋覆花。贯通五脏真元之效。韧带断掉,旋覆花可以续筋,JT书第一期111页。
宋本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从这一条看到,仲景爷爷是承认,病毒是走在经脉上的。不过是否一定走在经上,还是有不同的说法,在伤寒论中两个系统都是存在的。JT说《伤寒论》是《黄帝内经热论》与《汤液经法》的结合体。
宋本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太阳病要好,一定是中午最容易好。
桂林本【3.10】……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这条仲景爷爷提供了一个治感冒思路,要能够在整个治感冒的用药和辩证的框架内,很清楚地看出病人现在的病走到了哪里,哪个阶段的什么证。
桂林本【3.30】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
桂林本【3.31】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池,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邪气不断深入,就会成为慢性疾病,甚至癌症。所以倪海厦老师有说治癌症,治到后来就变成感冒,就是把癌症的能量从厥阴开始往外推到太阳,变成感冒后来医治的思路。如果没有及时医治,癌症还是会回来,还原成原来邪气的状态。
所以,觉得身体不舒服了,赶紧要在邪气还在最表面的时候就把它赶走,医好,讲的是这样的思路,也看到了六经传变的理论基础。
宋本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总是容易感冒的人,帮他把表邪发了之后,看上去可能还是会有些不舒服的样子,不用管,12日会自愈。
今天的几个条文,内容不多,但是我看到有几个重要的理解伤寒的理论基础的雏形,一是发病阴和阳的区分,在伤寒里会看到阳要大于阴的路数,比如厥阴里厥热胜复,在寻找平衡的同时,也是先要阳大于阴,再和解。比如阴数6是稳定,那要好起来还是要阳数7。比如三阳在人体上的分布区块也是大于三阴。比如从经方派发展出去的火神派,推测也是跟阳数7是火有关,也是偏于扶阳的思想。二是伤寒里有两个系统的存在,邪气循经络而变,不循经络而变,那我想运用好伤寒还是以原则为准,察症状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至于循经络而变可以作为理解临床复杂病症的工具,以及有助于从整体去看六经病。三是邪气入侵,疾病一定会变化,六经传变的速度可能会非常快,太阳到阳明,少阳,甚至三阴可能就在须臾之间呀,也可能就一直潜伏在内,不断攻击人的正常机制,免疫力受创,成慢性疾病,成体质,成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