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廉颇很多人貌似很熟悉,但又仅限于知道“将相和”的故事。
细数廉颇一生,原比我们了解的伟大的多,也比我们了解的可悲的多。
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唐德宗时廉颇被供奉于武成王庙内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司马迁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在那个诸侯经常以武会友的战国年代,廉颇以自己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明星。
冯唐:“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先括个弧,这个冯唐不是《万物生长》那个冯唐,他是西汉的一位名臣。在冯大人眼中天下能称为”将“的只有廉颇和李牧。说这话的时候汉初那些良臣名将的棺材板不知道压不压的住了,也许此言过其实稍稍,但足见廉颇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地位。
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简单直接的道明了,赵国的灭亡就是因为罢黜了廉颇,如果明朝有朋友圈的话,我相信这句一定能获千万的赞,一个赞代表一个认同。
程登吉说:“廉颇先国难而后私仇。“
说明了廉颇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将军。
德艺,我们就按顺序先看看艺,艺即为专业技能。
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占领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
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
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
常言到“艺高人胆大,技高人张狂”老廉的专业技能牛成这样,那得有多得瑟。我们再看看廉颇的德。
老廉确实膨胀过,一次陪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他的神勇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回到赵国后被封为上卿。这却导致了他极看不惯以动嘴皮子成名,官还比自己大的蔺相如了,一直吵吵要给蔺相如好看。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老廉及时的反省了自己,背着一捆荆棘向蔺相如下跪请罪,从此成了好朋友。这是我们能看到廉颇一生中唯一的一点瑕疵,但整个故事还是被当作正能量流传,在此给老廉人品点个赞。
不仅在为人处事上,在专业领域内也体现着老廉人格较高的修为,长平之战中期廉颇采用的固守战略让秦国无从下手,一个常打胜仗的将军克制建功的诱惑和求胜的冒进是多么令人尊敬。后来赵王好大喜功急于进攻倒致的失败,印证了廉颇高超的战略眼光。能在复杂的战局中保持清醒,再次给老廉点个赞。
就这样一个能力与品行俱佳且用生命捍卫的国家的人还是被排挤走了,当我们扯下历史的遮羞布看待个体时,会发现混不混的下去跟优不优秀忠不忠心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
廉颇离开了赵国去了魏国。
很多年后,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就派使者到大梁看看廉颇还能不能上阵。年近花甲的廉颇为了展示自己并不老弱,硬是当着使者的面吃掉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了铠甲上了马。看到这里我无限感慨,这位老爷子已经有了一生的战功,足可以名垂千古了;这位老爷子已有安稳的生活,足可以安度晚年了;这位老年子表现出的人格魅力,足可以流芳百世传唱万年了。但他还是想为那个曾经抛弃他的国家尽一份力,再上战场,哪怕付出生命,可叹廉颇浴血一生,到老竟然需要用“吃”来证明自己。因为他知道,赵王一定会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本以为暮年英雄,最后还能回归战场为国效命,可来的这个使者已被仇人郭开买通。
回国后使者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
赵王微微一笑。
使者又接着说:“只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就觉得廉颇老了,没在作用他了。
我无法拿两千多年后的认知来批判赵王用吃饭与拉屎来衡量老廉将军身体是否安好,只是觉得他套路太浅,派个使者去看廉颇吃饭,如果使者被收买,很容易制造假消息嘛。
依我之见,赵王应该派个画师去画幅老将军大笑的画像,回来看看牙齿,就能了解廉颇的身体状况了,因为“牙好,胃口才好,吃饭倍儿香,身体倍儿棒”。这样就不会错失一位得力将军了。
伏枥的老骥,如还有千里之志,请保护好牙齿。尚善饭,尚能上场。
这么深的套路,即便使者被收买了,也摸不清头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