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我在校园读书的时候看了不下于三遍,当时被少安少平两兄弟的朴实奋斗的一生深深地震撼着,这种生命的力量是深深埋在心底的。就像冰山,海平面上的一角是他们生活的状态,看似平常,海平面下却潜藏着厚重的生活哲学。
最近读《正念的奇迹》和《次第花开》对孙少平的幸福哲学有了另一种看法。
场景一,孙少平没有选择在双水村帮哥哥的砖厂,而是独立出去打拼。来到了黄原城揽工。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想:他本来就不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一切过去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历史,而新的生活现在就从这大桥头开始了。他思量,过去战争年代,象他这样的青年,多少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呢!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启示:幸福是一种能力,降低对幸福的预期更是一种修炼,懦夫不敢直面生活中的苦,真的勇士却敢于抛弃生活中的舒适主动选择苦。
场景二,孙少平两年没有联系晓霞了,为了看哈姆雷特,在城里偶遇晓霞。晓霞已经是大学生,而少平依然在揽工。
“是因为我上了大学,你仍然是个农民吧?看来,你还是世俗的!”晓霞不客气地说。
少平心里不同意老同学对他的评价。其实,他在灵魂深处并没有低看自己。她显然不了解他这两年的变化。他之所以不愿和她再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差异太大。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所走的道路就比上大学低贱。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启示:难能可贵的是少平并没有看低自己,这也是在经过苦难淬炼得到心智上的升华吧,生命本就没有贵贱之分,生命的哲学是厚重却又公平的,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处在什么阶层,都可以酿出生活之蜜。每一个专心致志活在当下的人,才更能深刻地接近到那些灿若桃花的真切美好。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不得不直面的苦,我想如果可以选择,我很难有勇气像少平那样舍弃安逸。但同时也放弃了一个契机,一个提升和修炼的契机,一个更近距离感受幸福的契机,这是我今后需要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