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玩的很疯。和朋友一起从沙哈拉烧烤回来后还看了一场盼望已久的电影,电影名字叫《银河补习班》。初听这个名字是和他一起去金佰影城看《扫毒二 天地对决》时看到了关于它的广告牌。当初看到那个设有宇宙太空的封面时我觉得不外乎是科幻电影,再加上它的名字叫《银河补习班》,似乎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但结局是,你想的不一定就是对的,千万别去探索一个编剧的脑子,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剧情的下一步是什么,有可能是柳暗花明亦有可能是峰回路转,否则我也不会在深夜12点写下对于这部电影《银河补习班》的所思所想。
教育是什么?最好的教育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每个过来人似乎都有发言权,就像寓言故事《小马过河》一样,面对一条从未见到过的河流,松鼠、老牛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仔细想一下,他们的答案不能说是错误,也不能说是正确,因为他们的答案仅仅适用于他们自己,他们的经历也适用于自己,在别人身上不一定能够发挥其作用,所以,最终小马选择了尝试,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判断。
“教育”这两个字很沉重,看似沉重却又很easy,归根究底还是要看看作为教育者的你是否用对了方法,以及你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每个人被教育者。追根溯源,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教育,还是各国各朝代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的教育,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还是到现在的科学教育新课改理念,其实教育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毕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实际行动才能查缺补漏,而不是一味的纸上谈兵。当然,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又反作用于实践,课本固然重要,但生活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先学会生,才能往下活!那么问题就来了,学会了生该怎么往下活,是照搬教条还是不拘小节亦或是有思想有目标?从前看过一本名叫《拆掉思维的墙——你还可以这样活》的书。里面讲述了一个人的思维思想重要性,确实,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学习,而缺乏思考,那你将面临的就是行尸走肉,也许在这时候有人会说“行尸走肉”有点儿严重,但哪怕不是行尸走肉,也会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那到了这种境地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如果真有区别,那也只是多出的一口气!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知道了学生的喜好,了解了他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优缺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有教无类。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认为倾听和沟通至关重要,毕竟沟通是桥梁,你想了解一个人得有桥有梁。电影中因为主任的儿子在考了58分的即将过线的成绩时他想和身为主任的爸爸谈一谈,可是遭到了拒绝,最终高材生的儿子从顶楼跃下,虽逃过了死劫但也成了傻子;面对马飞的飞机模型主任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了独裁,将模型从高楼扔下摔得粉碎,可他不知道他扔的不是飞机模型而是一个孩子的航天梦想,更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待,值得可喜的是马飞并没有成为他的木偶,而是坚持了自己想要的。写到这里,让我再次不禁的想起了母亲,母亲也是知识分子,她的教育方式哪怕是放到现在也不会被淘汰。就像电影中马飞的爸爸一样,母亲的教育方式大同小异,她鼓励我看书,鼓励我去参加任何比赛,鼓励我啥事都敢于实践,所以在其他同学还在学习少年闰土怎样在地里捉獾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知道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派景象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落寞与孤寂甚至还了解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以及李清照笔下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加上她笔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了解了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电影中马飞爸爸的教育没有失败,我想母亲的亦是如此。
……
电影的最后是国人喜欢的大团圆。爸爸的案子得以昭雪,终于揭去了万年的骂名。马飞从外太空安全回家全国上下喜大普奔,似乎所有的恩怨所有的隔阂在这一时刻都得到了化解……
结局是好的,可以说是邓超拍的万年好片,发人深省。值得一品,不对,应该是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