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的编织情结
顾 冰
2008年3月8日,是我家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妻子随常州爱心妈妈,来到贵州六盘水希望小学,将她们亲手编织的毛衣,穿在一个个孩子们身上,看着他们粗糙的小脸蛋上满足而感激的神情,妻子心里象得了奥运冠军一样高兴。
妻子从小喜欢打毛衣。她说,那时,毛衣针是自己用竹筷削的,线是拆的白线手套。刚开始,手指笨笨的,老是不听使唤。时间长了,便慢慢熟练了,眼睛不盯着,也一样能织。她买过好多编织书,起先,只会织平针,上下针,后来,书上的花样能织,书上没有的也能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毛线不容易买到,自然,打得有限。改革开放后,情况渐渐改变,毛线已不成紧缺的东西。她只要去街上,就是逛毛线店,而且,不论是去上海,还是北京,只进毛线商店,或毛线柜台,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常熟、张家港早年有毛线市场,我找了商务车,多次特地陪她去那儿买毛线,至于武进的横山桥毛线城,她更是常客。十多年前,单位开会发礼品,我干脆每次每人发二斤毛线。她的针,有粗针、细针,有竹针、钢针、环形针、钩针,线也是五花八门,如羊毛、羊绒、兔绒、驼绒,圈圈毛、开丝米,等,应有尽有。
她的领导对她特别眷顾,很多年她一人一个办公室,上班时间,自由打,领导见了,非但不说,还赞她打的好,请她给他们打。为了支持她专心地打,我把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包了,她的主要时间,就是打毛衣。有一年,去南京开会,她利用一周的晚上时间,给她在南京工作的妹妹打了一件外套。
时间长了,我发现编织有很多好处。打毛衣时,心无旁骛,精力集中在手上,无暇顾及其它,少了琢磨,自然少了是非,远离了烦恼,特别是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边打着毛衣,一边听着电视,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简直就是在养心。为了打毛衣,她还结交了很多编友,几个人一起,边打边东拉西扯,悠哉乐哉!好多毛线店,搖毛衣店,甚至有几家毛纺厂,都有她的朋友。有个培训班,还请她去授课,因此也被动地融入了社会。听医学专家说,打毛衣活动手指,是最佳的健脑运动,可预防老年痴呆,她打年轻时,就不爱动脑子,如今,已近古稀之年,倒也还没有出现傻呆病症。更有意义的是,通过打毛衣,还领悟了不少人生哲理。如,人生如打毛衣,同样的线,不同的打法,就会打出不同的毛衣。又如,建立友谊,就像打毛衣,要千针万线,日积月累,毁掉它,只需顷刻之间,轻轻一拽 。
这么多年,她打的毛衣,记不清有多少件了。开始,主要是为家里人打的。后来,给同事打,给亲戚打,给朋友打,给陌生人也打。一次,走在路上,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喜欢她身上的毛衣花式,她随即脱下送给了她。她不仅打毛衣,还打帽子、胸罩、裤子、套袖、手套、围巾、披风、床垫、袜子、鞋子,鞋子还分为拖鞋、单鞋、棉鞋和保暖鞋。哪家生了孩子,她送的礼物,少不了小毛衣,有个新娘,还求她给织了一件大红毛裙,为新娘增色不少。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的态度发生了莫名的变化。他们的口头上出现了“不用”、“不麻烦你了”,等话语,我的女儿更直截,“你歇歇吧!”于是,隔三差五买回一大堆毛衣,让她穿妻子打的毛衣,更像要杀了她。一气之下,她把家里的旧毛衣大多捐贫困地区了,剩下的,弹了五条被絮。但她在结婚前给我打的一件毛背心,肩上已磨出两个洞,她几次要拆了它,我就是不让,其它款式,质地更好的背心,有好多件,可我就是喜欢穿这一件,女儿不理解,然而妻子明白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