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家的年味淡了?
最近有朋友吐槽:说生完宝宝第一年春节回老家,婆婆让她“跳鸡”。就是进门口之前,婆婆把一只鸡放门口,鸡脚上面绑一只小橘子,儿媳妇要抱着宝宝在鸡上面横跨着跳三个来回,意味着来年大吉大利……据说年三十和年初一还有更多的仪式。她说感觉自己像一个小丑。
听完她的吐槽,我说:“要不是你婆婆这样做,你该缺少了很多过年的乐趣呢?”她想想也觉得有道理。她想起了自己的娘家,过年除了多几个菜,不用烧香不用拜神,过年就像过周末,的确是怪无趣的。
▷仪式感会让生活变得有趣
仪式感的魅力,就是会让生活变得有趣,把乏味的生活搅起一层波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者Kathleen D. Vohs和相关人员曾经有过一项仪式感的研究,他们邀请了一群孩子吃胡萝卜,孩子们被要求吃胡萝卜前,先敲桌子两下,打开袋子后,再敲两下,最后深呼吸一次,才可以吃。第一组孩子要求严格按照这个程序来,而第二组孩子可以随意变换动作或抛弃这个程序。结果一段时间后,第一组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吃胡萝卜。那是因为仪式感让人充满期待,容易专注其中。Kathleen一共做了4个类似的实验,皆证实了这个结论。
仪式感,其实就好比过生日,有吹蜡烛、唱生日歌、献祝福的仪式,跟只是买个蛋糕回家吃,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又比如把面包或饭菜做成卡通小图案的形状,孩子会更爱吃;又比如一个小孩每天起床后,把头发梳理得笔直,把牙齿刷得干干净净,总要喝完一瓶奶的分量,然后才坐到书桌前看绘本,这也是仪式感;还比如一个玩具有包装跟没包装是有区别的,当孩子得到一个玩具时,拆玩具盒子和包装的过程,会增加孩子的期待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仪式感,其实就像玩游戏,玩游戏的所有人都必须按照规矩来,才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儿童节、生日会是一种仪式感,过年的仪式感也是同样的道理。
▷仪式感让人更陶醉
事实上,我们出外旅游、听音乐会、参加马拉松,也是仪式感在起作用。比如你带孩子到苗寨旅游,有经历“拦门酒”仪式的旅游,可能会比没经历“拦门酒”仪式的旅游会更让人回味;当你带孩子到内蒙旅游,穿穿内蒙服饰、跳跳内蒙舞蹈、住住蒙古包,然后你和孩子会觉得旅途更有趣。听音乐呢?老人们常常难以理解为什么年轻人老是往音乐会跑,“音乐不都是一个调调吗?”穿着礼服静静地在会场听,跟你穿着松垮垮的睡衣、脚踏人字拖在家里的电脑听音乐是完全不同的;马拉松呢?自己跑40公里跟参加马拉松有什么不同呢?只要跑过马拉松的人便会知道,一个人跑是靠意志力,在马拉松赛场上跑,是别人的激情催着你跑。所以,还是那句话,仪式感让人更投入更陶醉。
一位妈妈说很怀念小时候的过年。每一年的年初一早上6点,妈妈便会把他们姐弟俩叫醒,各自往他们嘴巴里塞一颗红色的小糖果,然后把他们打扮一番,就开始发红包。接着姐弟两手牵着手,蹦蹦跳跳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吃一种很甜的糖糍,不爱吃也要尝一口,奶奶说那代表“甜甜蜜蜜”。吃完午饭后,他们会跟表哥表姐互换红包,有时意外换了一个大红包而惊叫不已……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新年了,因为现在的父母认为小糖果和糖糍太甜,不适宜食用,跟别人互换红包没礼貌……
▷过年的仪式感,不一定要照搬老传统
我们很多年轻的父母,常常觉得老一辈的过年传统太繁琐和俗气,比如过年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年三十不洗澡不能吃团年饭,年初一才能穿新衣服,年初二之后才能过亲戚家拜年……当然,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同。其实并不是说父母带孩子过年,一定要按传统的仪式来,但适当让春节过得跟平时不一样,给孩子增加新年的趣味。比如一家人动手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给孩子们发发小红包,带孩子外出玩耍经历难忘的旅程,到亲戚朋友家拜年,给孩子讲讲新年的传说故事,一家人聚在客厅讲讲以前过年的小趣闻……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和经历。仪式感,其实跟有钱没钱没关系,它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你重视它,并想办法把它变得多彩,这就是仪式感。缺少了仪式感,或许就丢了生活的趣味。
有一位爸爸,把新年过得别具一格。春节的几天,一家三口轮流每天做一个新菜,然后所有人给这道新菜评分。春节结束后,看谁的总分数高,谁便有实现一个小愿望的机会。去年他7岁的儿子因为自创了两道特色菜,而实现了骑马的小愿望。这位爸爸说,今年他们打算每一天过一种不同的过年风俗,帮助儿子了解民族文化。
所以,为什么年味淡了?越过越无趣?因为缺了仪式感。仪式感,是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今年,你家的春节会有仪式感吗?
本文关键字:春节、仪式感、亲子活动、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心理学家们知识,分享科学、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