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的表现是向往平静的
终于在周围人都议论纷纷的情况下,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然和3年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没什么关系,而且里面的小广告们还老是让人总会出戏。
网上对它的吐槽可不止这一点,还有什么笔友拍拖的设计放在今天来看实在太OUT,
汤吴CP的第二次使用并没有比第一部有质的飞跃,该尴尬的地方照样尴尬,特别是两个人90%以上的戏份其实都在对着空气演……
三观让人不能接受等等吧。
但即便这样,为什么大家还愿意看呢?
我们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通过对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加工,展现极致的冲突。所以艺术比生活更丰富,也更夸张。
在电影中,人物的设置是极致的。
男方,从小父母离婚,各自组成家庭,背井离乡漂泊多年的房地产中介。
女方母亲不知道是谁,年少随父移民澳门,安家赌城,受赌鬼父亲欠债拖累,混迹赌场的陪赌公关。
情节也是极致的。
两个都是被父母伤害过的人,一样都被生活所累,心中有希望,却又不敢依靠别人,不敢相信别人。
他们身上融合了芸芸众生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点儿自己的影子。
被生活所累乃至一身盔甲,却又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一处软肋,被潦倒所困不以,却还在心中默默存着一份幻想。
两个人在各自的周围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的时候,用最平凡,最缓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慢慢的写信,慢慢的等待。
遥远的距离和缓慢的交流速度,反倒让人觉得不紧张,没有压迫感,也因此更容易相信彼此。
这样又慢又轻的感情,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显得难能可贵,所以也更奢侈。
内心希望能在这个急躁的时代,能慢下来,能停下来感受点滴。越是极致的冲突,就越想静下来慢慢感受。越是这样极致的表现,就越显示了我们在急躁生活中对平静的一种疯狂向往。
想要放一放,缓一缓,等一等。
想要慢慢的走,慢慢的谈,慢慢的想。导演用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在快节奏的压力生活下,通过缓慢平静的方式,走进彼此,表现了当下人们渴望回归平静内心的向往,也满足了我们想要感受细水长流感情的想法。
同时导演还在另一个方面安抚了我们,就是这部电影没有撕逼、流产、小三、车祸、绝症等等的东西。让我们觉得这是一部能看的自己平凡生活的电影,不焦不闹不急躁。
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感觉好,不矫情,也不撕心裂肺,平静又真实。两人在查令十字街相逢,像所有童话一样,戛然而止。
因为你我都知道,距离、文化差异、阶级家庭等等,任何一种因素都将成为爱情的阻碍,也都将会把两个亲近的人打回原形。
看完电影,意犹未尽,但也心满意足。这样极致的表现手法,反而衬托出人物内心对平静平凡生活的向往。感觉就像一切都会如期而至,然后就又自然而然的离开。
其实,我还是觉得片中那个爷爷奶奶的感情最动人了。导演通过爷爷奶奶表现了男主角梦想中对于家的向往和爱情的期待。
其实,这种浸润于家长里短的岁月中,悄无声息但又绵长的感情,谁不期待呢?
看着奶奶在白纸黑字之上写着饱学诗书的丈夫唯一教会她写的自己的名字,两个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像是一卷画,轻轻的展开,带着沧桑和平静,让人潸然泪下。
这样的《不二情书》送给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