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 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2)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3)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4)《诔》:祈祷文。 诔”,是累举死者生前的事迹,以定其谥号。
又通于言字旁,过来一个傀儡的儡右半部分,是为活人累叙功德、求福免灾。这两个字通用,本章取后者的意思。
(5)神祗: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生了重病,子路要向神灵祷告,祈求延长孔子的寿命。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回答说:“有的,在《诔》文上说:‘替你向天神地祇祷告。’ ” 孔子说:“我已向天地神灵祷告很久了!”
夫子对祈祷天地鬼神这件事的态度、看法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他赞同子路的做法,就没必要再提出这件事儿;如果他不认同子路的做法,可为什么还会说“丘之祷久矣”呢?他要教诫弟子的重点又在哪里?
其实,夫子对祈祷天地鬼神这件事的看法,在我们之前学过的《论语》的其他篇章中也有出现。
比如《述而篇》的“子不语怪、力、乱、神。”
《雍也篇》的“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八佾篇》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夫子对祈祷天地鬼神持有一贯的态度,这就是非常谨慎,非常恭敬。但是每遇大事,夫子是必言天,又常言命,独独对于鬼神较少提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祈祷?
《说文解字》上对“祷”的解释是,“告事求福也”。祈祷,是人们与上天沟通时,向其表达愿望,祈求免祸降福的做法。
过去的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而且觉得鬼神灵通神意,于是就有人期待着鬼神给自己降福消灾。
夫子认为,人作善则自然感得天助、天佑。
夫子认为祈祷是建立在正义正向之上的。
鬼神不能控制一个人生命留下,人的命运走向还是取决于自己是否修身养德、行善积福。由此可见,夫子之所以说敬鬼神而远之,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对鬼神固然要敬,但是不能依赖。就像子路代祷这样,如果仅仅想借助外力改变命运,这是徒劳无益的。
夫子认为,知命则不待祷。
一个知天命的君子他是非常清楚,吉凶祸福都是由自己的德行决定的。
夫子注重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礼而行,强调的是自己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认认真真的努力,是以行动向上下神祇祷告的。
夫子之所以“丘之祷久矣”,就是基于他对祈祷的认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与福并不固定,善恶的报应全在人自作自受,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夫子对此有着非常确定的认识,因此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依礼而行,惟义是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夫子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用来祷告,而他也是希望弟子们从向外求转向向内求,看到什么才是吉凶祸福的根源,什么才是祈祷的关键。
夫子主张,人应该尽人事而听天命,一切言行举止都依礼而行,恭敬谨慎,而不要刻意地去祈求什么神灵的庇护。
(子路)他为什么还要为夫子代祷呢?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场景:夫子病重,子路非常担心夫子的病,束手无策之下,他就向上天鬼神祷告,愿意代替老师受难。他对夫子情真意切,在夫子危难之时,捧出了自己一颗赤子之心。
钱穆先生认为:子路之请祷,乃弟子对师一时迫切之至情,因此他才不顾老师平时的教导,非常虔诚地去替老师代祷。
子路面对自己老师的时候,是用一颗孝子心去侍奉老师的,而对比我自己,在面对父母、师长,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
就算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当他们生病了,需要我去照顾时,我的心思又有多少在他们身上呢?
前段时间,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时时地保持恭敬与和颜悦色,是多么不容易做到,遇到点困难就想退缩,就想逃避,对比子路自己真的太惭愧了。
假如我连父母都照顾不到,怎么可能在面对老师生病的时候,会有像子路这样一颗诚挚可贵的心呢?
《孝经》上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圣人把阶梯铺到了我的家门口,我都不知道珍惜,不练习实践,真的要好好反躬自省。
父母活着,就是给儿女一个尽孝的机会,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一生他们陪我们的时间还能有多少呢?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夫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孔门师生关系堪称古今典范,在论语里的记载,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深情流露,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