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有璨
(1)
看完《夏洛特烦恼》这部片名压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却出人意料在一众大片云集的国庆档期实现了异军突围的小成本电影,我最先想起的,是傅盛。
江湖上,但凡是对抗,最容易令人印象深刻广为传颂的,往往只有一种:以弱胜强,以小搏大,挽狂澜于既倒。
江湖上,但凡是对抗,也必有强弱之分。以强胜弱,可以有无数种赢法,但要以弱胜强,则往往只有一种可能:找到一个自己擅长的核心破局点,倾尽一切力量在这个点上去做到极致。
通过这种“找到一个极度简单的破局点—做到极致”的方式成功实现惊天逆袭的典范,傅盛和《夏洛特烦恼》都算。
(2)
在近几年的互联网圈和商业圈,傅盛和他的猎豹无疑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范例——他面对老东家,也是新苦主360的逆袭突围之路,既令人唏嘘过程之艰苦卓绝,又令人赞叹其逆袭路径之精彩绝伦。
2014年带领猎豹上市,打过了这场经典而又漂亮的翻身突围仗之后,傅盛写了一篇《学渣如何打败学霸》,算是自己某种意义上的自白。在那篇文章里,他写道——
“学霸需要全面和平衡,但学渣不需要。在学渣眼中,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非常非常重要。这件事情也许是游戏,也许是动漫,也许是谈恋爱,也许就是一门课。
例如,你我都看过《阿甘正传》。你知道,阿甘就爱干一件事——跑步。就是跑,从美国东部跑到西部,从西部跑到东部,再跑回来。
虽然这个世界很大,但他眼里只有一件事——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这种重要度超过了此前需要去平衡处理的一切。也正因为这一件事,让阿甘变得与众不同。”
是的,身为弱者,身为学渣,只要找到一件你认为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然后不管不顾的在这个点上去做到无人能及,这本身就具备一种伟大而又无须言说的力量。
就好比,傅盛在团队所有核心成员此前都是在做国内的杀毒安全应用的情况下,选择去做一款面向海外市场的手机清理应用。
前两周,我在一个场合听罗振宇分享,他提到老有人问他做微信到底要怎么做,他说自己其实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微信。他自己其实就是做了一件特别简单的事儿: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来,风雨无阻的录上1分钟有料的语音,发出去,然后不过是自己居然连续把这么一档子事连续干了2年而已。
罗胖特别提到,当他把一件如此简单地事居然能够风雨无阻从无中断的做了2年,它自然就会带来关注,自然会形成话题,也自然会产生传播。
这每天一次的1分钟语音和每周一期的视频,就这样成了罗辑思维的破局点,听起来特别简单,就像傅盛说他要放弃杀毒,转而倾尽全公司之力把“清理”这一个极其小极其不起眼的功能做到极致一样。
罗胖说,很多成功,其实都很简单。越是复杂的东西,可能坑越大。
(3)
某种意义上,《夏洛特烦恼》的逆袭是很让人意想不到的。
顶着一个莫名其妙看不懂的片名,一群此前极度小众完全不被人所熟知的导演和演员,第一次拍一部电影,整部片子有着一个老套俗气和不会太出彩的剧情,正好又赶上了《港囧》、《九层妖塔》、《解救吾先生》等一众大片大腕云集的档期,而在此前,他们又有着一系列失败的电影营销推广——坦白说,上映前,《夏洛特烦恼》的预告片完全没有让我搞明白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以及它的吸引力和卖点在哪里。看起来,在上映之前,它没有任何成功的理由。
但,它最终还是成功逆袭了。它的成功,也几乎只建立在一个单点的极致上。
我在看这部电影无数次被它逗笑的同时,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赞叹于开心麻花团队那种让你觉得是毫不费劲的桥段设计能力,每一个桥段似乎都恰如其分,既可以让你哈哈大笑,又不会显得过于晦涩或突兀。
从对于老歌“一剪梅”的使用,到想和谁睡就和谁睡的校长,再到楼下被水浇凉快了的问路大爷的出现,无不如此。
你得知道,这是一个已经在一起浸淫配合多年的喜剧话剧团队。他们在过去十几年里——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十几年——始终在距离观众最近的话剧舞台上打磨着自己通过台词、桥段设计和各种精确的表演技巧就能让观众瞬间捧腹的能力。
当这种极其精确的设计和表演能力被他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修炼到接近极致,这是可怕和强悍的。有了这些积淀,他们或许甚至可以近乎精准地预知到怎样的台词、怎样的道具、怎样的人物造型、怎样的场景、怎样的背景音乐和怎样的肢体语言组合在一起,就一定能让你发笑。
如果不信,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电影里每一次“一剪梅”响起的时候你的发笑,可以回想一下“啃鸡鸡”和“西虹市”,可以回想一下那个“让您的孩子下落不明”的广告,还可以试着上网去搜搜看那些被无数网友们二刷三刷后挖掘出来的隐秘笑点,然后再回味一下你的感受。
相比起《九层妖塔》的怪兽、明星、外星人、人鬼、帅哥美女、特效、沙漠等一干看似令人眼花缭乱但一个也记不住的卖点,《夏洛》看起来要弱多了,它有且仅有的一个点就是:我能保证让你笑,且很可能是从头笑到尾。
但最终,正是在这一个点上的出类拔萃,引领和助推了《夏洛》的破局、突围和逆袭。
某种意义上,看完《夏洛》后回味于那些精心设计的桥段的感受,就像是曾经看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和《一代宗师》后,回味于其中的经典台词——它们都是某种极致的单点,极致到几乎可以在一眼过后就在你的脑海中占据一个无法抹杀去的位置。
(4)
在任何一个领域内,我们往往都会见到一类高手,他们或者天赋秉异,或者苦修多年,对这个领域内的一切已接近融会贯通,无论驾驭这个领域内的任何元素,也无论上下左右辗转腾挪,总可以显得游刃有余。
对于这类高手,人们总会容易心向往之。
以至于,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掉另一类高手。他们对一个领域的认知和驾驭能力不一定完备健全,但,该领域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点,他们可以做到别人无法企及望而兴叹的高度,凌驾于这种高度之上,他们同样可以睥睨众生。甚至,他们的江湖地位和个人成就,不会在第一类高手之下。
多数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往往想要直奔第一类高手而去,而放弃或错过了让自己成为第二类高手的机会。而事实上,在很多时候,让自己能先成为第二类高手,对很多人而言才是更好的选择。
罗振宇在前两周的分享中还有一个论断:连线类的创业机会正在逐渐结束,而点状类的企业机会正在崛起。
这话听起来拗口,其实翻译成人话就是:现在这个档口,想要直接做平台做连接让一堆人上你那去交易或发生关系,你再从中抽成或分得其他利益的这类商业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靠谱了;相对而言,先充分做足一个点,之后再基于这个点去不断外延其边界的企业和商业模式会更有机会。
某种意义上,罗胖在说的,跟我们说的破局和成为高手的逻辑,是一回事。这是一种方法论,无论对于做事还是做人,它都很适用。
我又忽然想起,在三节课(www.sanjieke.com)2天的线下产品实战营中,有一个环节,是我们要让6-7人结成一个小组,去自己做一款运动主题的产品。长期下来,历经几百个小组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比如,不如小组成员怎么变,总会有那么两款产品反复出现在我们眼前:
约人一起运动的,且一般定位都可以约N多种不同类型的运动;
预约运动场馆的,且一般定位都可以预约N多种不同类型的场馆;
而这样的产品,到了上线运营阶段,往往是找不到发力点的,因为它们长得实在太“连线”范儿了。
我曾经在一次课上,指着我手机商店里的一款APP问参与课程的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就没有人想过要做一个这种类型的运动产品呢?这样的产品,甚至可能让目标用户一听名字就会有想要使用的欲望,你们不觉得吗?
大家听完,做顿悟状,同时又哑口无言。
我给他们看的那款产品,名叫“30天腹肌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