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出一个信号,例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有时候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有时候是为了隐藏某种信息,有时候两者兼而有之。
*一个行为可能具有多个目的。
学习好的同学(方便起见,简称“学优”吧),之所以屡屡公开声称自己会挂科,主要原因如下:
一、欺骗,或者说哄骗
这种欺骗具有双重性质。
其一,真的有人相信他们觉得考试会挂吗?真的有,虽然几率很低。上当的同学,与其说是智商欠费,不如说是过于单纯。太天真、太容易相信别人,不擅长识别他人的真实意图。
这么小儿科的把戏,怎能逃得了俺的火眼金睛?
你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别高兴太早。
其二,多数情况下,你会觉得,学优们是为了活跃气氛、或者说大家开个玩笑嘛,无所谓啦;更进一步的,你会觉得学优们很能装,心里固然不爽、却也无可奈何;再过分一点的,你会给学优们冠上某些不雅的称号,发动鄙视技能、道德谴责(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学优们说不定正在偷着乐呢
抛出看似弱智、极端不合理的言论,一来可以甄别出智商或阅历不足的人,二来能够借着搞笑、戏谑的名头观察别人的反应,可谓一举两得。
二、威压
学术界是典型的封闭式等级体系,上级对下级具有碾压性的优势。这里崇尚权威,在好人缘和高等级之间,理性的选择一定是后者。换句话说,维持自己在班级、年级、学校这个体系里的排名,要比赢得大家的喜好,更为重要、也更加有利。
在这种环境下,炫耀智力、秀智商,就好比猛兽亮出爪牙、炫耀武力,目的是打消潜在对手的非分之想、迫使其逃跑或臣服。
先用夸张的手法降低期望值(挂科),等成绩出来后再完成华丽的翻转(高分),欲扬先抑,通过制造悬念来调动观众情绪,同时体现自身成就的伟大,这属于文艺作品的基本套路了。
稍微仔细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学优们炫耀的对象,并非成绩不佳、拖油瓶的后排队员,——他们往往远离学优,自己搭伙玩儿,——而是中间层,这些同学通常是努力想学好、而且具备一定实力的,也喜欢找学优讨教。这才是学优们需要防范的对象。
不信你可以试试,如果你真的放弃努力,上课不听讲、下课随便玩,你会发现,学优们对待你的态度,要和蔼、客气多了。——都没威胁了,还开嘲讽干啥,费蓝不说,万一惹得你急眼被暴击,就得不偿失了。
恐吓潜在的竞争对手,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本能和生存法则。
一边是实实在在的高分、高排名,另一边是松散、名义上的同学情分,孰轻孰重、如何抉择,学优还是拎得清的。
三、宣泄
这一点是发自学优内心的。到了学优层面,彼此咬的都很紧,而且都是尖子选手,稍不留神就掉队,哪怕分数高一点、排名高一位,都是极好的。学得好、考得高,就有大好前途。激烈到令人窒息的竞争,必然导致紧张、焦虑、不安。学优们也是人,也需要排遣压力、宣泄负面情绪。
声称要挂科,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带有降低期望值的意味,但要说有多少实际的减压效果,值得打一个问号:过度的夸张就是不实,这会导致认知不和谐,反而加剧心理负担。
合理的做法是,以自己的正常水平、或者略低于正常水平为底线。如果你属于竞赛型选手,一到考试就来劲,擅长超水平发挥,也可以把目标设定在略高于正常水平。
夸张的举止,往往反映了内心的焦虑和情绪的波动,压力山大、都不容易啊。
四、心理战
心理素质高的学优,可以使用这一招,干扰其他学优的情绪,——任何反常的、不合情理东西,都可以拿来作为心理战的武器,——信不信没关系,只要你对这种行为在意了、反感了,就算是起到作用了。
满满都是心机啊。
当然,实际生活中,“喊挂科”这种行为,并不一定同时具备上述四个原因,可能是某一项、也可能是某几项。
回顾一下:
*发出信号,是为了传递信息、或隐藏信息,或兼而有之。
*一个行为可能具有多个目的。
现在,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