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埋怨无效,最重要的是找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
中小学阶段的考试多半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基础知识也是一切题目解答的源头,只有把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弄清弄懂,才能做对题目。
老师当天讲完了知识点,第二天又会在前一天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点,但是孩子第一天的还没搞懂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导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一旦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孩子就容易灰心,最后慢慢放弃学习。
2.学习方法不恰当
每个班上,总会有那么两类同学,一类看起来没怎么努力,轻轻松松就能考到班里前几名;而另一类同学,点灯夜读拼尽全力也只能在班级中游来回徘徊。
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就在于学习方法。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非要死记硬背、熬夜苦读才能取得好成绩。
3.不会调节情绪
考试前的情绪调节是很重要的。有的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但一到大考就掉链子,考出了完全不符合预期的水平。
问到原因的时候,大部分都会说:我太紧张了。总结经验来看,良好的心态往往是考试制胜的法宝。考试时心情紧张焦虑,会给考试分数打一定的折扣所以,考试前一定要让孩子保持放松的心态,不要给孩子施压,让他们以平常心对待考试,说不定还会超常发挥呢。
二、学会反思,家长自己是否存在问题
1.是否对孩子要求过高
孩子上一次考试得了60分,你就要求他下次考试必须达到90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学习就像爬山,分数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如果非要一脚跨越那么远,说不定下一脚会摔得很惨。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提出自己的要求,才是最正确的激励方式。
2.是否过分责骂孩子
孩子只要一考差,你就开始责骂不止,甚至拳打脚踢,孩子都要吓蒙了,还怎么好好学习天天进步?你所有的期待和盼望,只有在心平气和的交谈中才能有效地传达给孩子。如果只有一味的责骂,孩子能听得进去吗?能坦然接受吗?
3.是否经常拿孩子作对比
隔壁家的谁谁谁,从来都是孩子的“天敌”。每次考试过后,孩子都要被家长拿来和七大姑八大姨家的那谁作对比,他们就像餐桌上的肉,随意被别人观赏和调侃。
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都不好受,更何况是自尊心刚刚开始萌芽的孩子们了。
长此以往,孩子只会对学习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厌恶,考试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
有老师说过:孩子的学习力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父母的攀比就是打击孩子学习力的一大“杀手”
三、帮助孩子,不妨试试这几招
那么,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正确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呢?
1.学会发现孩子的进步
考试分数比上次多了1分就是进步,错题比上次少了1道也是进步,重复性的错误没有再犯更是进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学会发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并适时给予他们表扬,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方式。
2.帮助孩子分析原因
与其在考试过后一味地指责孩子,还不如静下心来,帮助孩子分析试卷上的错题,找出孩子的薄弱点帮助孩子攻克难题,让孩子在下次考试中有所改善和提升。
这才是考试过后,家长和孩子相处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3.多给孩子正面鼓励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父母的赞美之语就是灌溉他们最好的肥料。
当孩子听到爸爸妈妈的加油鼓励时,他们的心里也会充满力量,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