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各种疫苗相关的文章刷屏,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挺紧张的。文章快速的看了几篇,基本都是起底的、泄愤的、抱怨的,也没再看。后来查了查,据专家说曝光的批次,疫苗的问题是起不到相应的免疫作用,没有副作用。一盘算最坏结果重新接种疫苗,提到嗓子眼的心缓了下来。(当时还没来得及看孩子的疫苗本)也不是谈定,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了解清楚情况,想办法解决,焦急和愤青解决不了问题。
不过,关系大众利益的社会性事件持续发酵能推动改革,《我不是药神》的热播和疫苗事件先后爆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医药行业的改革,但我认为体制和观念没改,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减少行政干预。现阶段医疗、房地产等行业存在非专业指挥专业的情况,审批的程序多、时间长,领导为了显示存在有时还可能特意卡,让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房地产可能是最好的例子,各地本来房价稳定,却突然出现各种限购政策,结果本来为了稳定房价的政策,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稻草,疯涨!中国足球也是特别好的例子,足协主席从来不是懂球的人,各种政策千奇百怪,各种钱花了不少,却成为吐槽最多的笑话。
二、市场化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谈市场化有时就会被妖魔化,有了竞争才有真正的淘汰机制。国产疫苗接种基本都是免费的,这是非常好的福利政策!但是由于各个疫苗点接种的疫苗品牌是没有选择的,最后把关的是各疫苗接种点的上级配发单位,这次疫苗事件也反映了类似问题,受影响的是成片出现的。而疫苗生产的厂家算是垄断生产,受到的监督几乎没有或者说非常容易蒙混过关,这次的事件爆发可能只是掀开冰山的一脚。不管是市场化还是体制供应都是利益的博弈,敢于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两年也有市场化比较成功的案例--篮球,17年以前的CBA联赛是举国体制的代表,比赛难看,问题百出,还难盈利。姚明主导推动CBA成立公司,搞市场化运营,近一年以来,CBA联赛观赏性明显提高,人才的培养走入正轨,CBA联赛良性运营,未来中国篮球国际赛场成绩也可以期待。
三、加大惩罚力度,能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近年来,不断的出现毒奶粉、疫苗事件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违法的成本低,惩罚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马克思《资本论》讲:“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而我国《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罪 》第四十九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条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这次的疫苗事件如果不是社会影响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构成刑事犯罪!
四、质检监察部门应更加专业和尽责,问责机制应健全!多年来,连续出现日用品、食品、药品等质量问题,网上也流传各种“黑心棉、毒奶粉、胶果冻”等段子,这些问题都通过网络曝光才被公众知道。然而这些商品都需经过国家的相关部门的审查才能上市,这些商品是如何通过审查的?如果职能部门不能履行职责,为消费者把好最后一道关,将成为不法者的帮凶,误导消费者!国家应建立有效的追责问责机制,使权责一致,职能部门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才能有效遏制类似问题出现。
五、多挣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舍得花钱能减少麻烦。这次疫苗事件我有个朋友这样发朋友圈:“感谢老婆坚持打国外的疫苗”(本想截屏传个图片,回找发现朋友竟然删了这条微信)。李笑来讲“付费就是占便宜”,付费增加选择的机会,经过市场的筛选,能长期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商品和服务,一般经得起检验。
国家这么大,问题这么多,等国家来处理,周期会长很多,个人要避免这些坑,只能靠自己,多挣钱,会选择,舍得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