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的放开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很多家庭都迎来了可爱的小生命。与此同时,很多父母也发现突然间好像不认识自己家的大宝了,原本那个善解人意可爱懂事的小天使瞬间变身胡搅蛮缠蛮不讲理的小恶魔。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些“小恶魔”的行径吧。
“恶魔”1号:
医院里,一家人或是兴高采烈的围着新生宝宝,或是手忙脚乱照顾虚弱的妈妈。旁边还有个不起眼的小小身影也跟着跑这儿跑哪儿,一会儿到妈妈身上蹭一蹭,就听到有人说“让妈妈好好休息一下”,跑到小宝宝床边想要摸一摸,又听到一个声音“可不敢动宝宝,她太小了”。
晚上爷爷奶奶带着大宝回家的时候,大宝哭的撕心裂肺,紧紧搂着妈妈的床喊着“我要跟妈妈睡,我要跟妈妈睡”。
“妈妈刚生完小宝宝很累,你不能跟妈妈睡”
“不行,我就要跟妈妈睡“
“那在医院也睡不下呀”
”让妈妈回家,让妈妈回家!我要跟妈妈睡!”宝贝继续哭闹着。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呀,都这么大了还听不懂话吗!”“男子汉哭什么哭,给我闭嘴!”
原本的安抚变成了不耐烦的呵斥,在一场不愉快的战争中,大宝哭着被爷爷奶奶硬拖着走了。
“恶魔”2号:
晚上睡觉前,妈妈陪二宝读绘本讲故事,9岁的大宝一直吵着跟妈妈和二宝一起睡,妈妈严厉的对大宝说“你都这么大了,要自己睡觉,不能再跟着妈妈睡了”。
“恶魔”3号:
大宝从幼儿园回来,总是乱扔东西,搞破坏,好好的就突然像爸爸妈妈发脾气,甚至动手打爸爸妈妈。又一次大宝画了一幅画,被二宝用画笔画花了,大宝非常生气,打了妹妹好几下。妈妈知道妹妹做错惹到大宝生气了,但是很气愤大宝打妹妹的行为,就故意不理会大宝的情绪,而是很生气的训斥大宝。
“恶魔”4号:
五岁的大宝一定要自己端着碗喂半岁的二宝喝水,但是二宝的手一直乱抓,结果水洒了,大宝接着喂,二宝接着抓,水又洒了。大宝突然间很生气的把碗一推说“我不喂了”就走开了。妈妈不明白大宝为什么会生气,带着一点点责怪的语气问大宝,为什么把碗推开,大宝没有回答,还是气哄哄的,接下来就上演了一场大战。
不知道这些“恶魔”行径在有了二宝之后的家庭里是否似曾相识,甚至有些二胎妈妈在处理每天的战争和混乱中筋疲力尽,我们不禁疑惑我的天使宝宝哪儿去了,我学了那么多育儿理论怎么用不上了。我知道在他有情绪的时候要无条件接纳,我知道要让他充分发泄他的情绪,我知道要跟他共情,可是我们发现有时候照着书上一步步做下来之后反而引起了孩子更激烈的行为反应,这让我们觉得书本的知识没用,自己很没用,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如果不是知道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的话,真的恨不得把这个小“恶魔”拎起来痛打一顿才能解气。不过虽然强忍住心中的洪荒之力没有动手打孩子,但是还是迅速变身河东狮喷火龙,将心中的不满挫败无力大声的吼向孩子,从而获得片刻气哄哄的安宁,在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又会被强烈的后悔和自责拖入更深的负面情绪的泥潭中,如此恶性循环。
在亲子关系中,你喜欢好情绪的孩子,而孩子也喜欢好情绪时候的你。你讨厌孩子的坏情绪,孩子也讨厌你的坏情绪,在处理坏情绪中的宝宝时,当我们束手无策时,当我们产生挫败感时,我们就很容易愤怒,于是会采取带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理性的方式去回应孩子。
可能在我们小时候我们从父母的态度里建立了对情绪的认识即快乐开心是好情绪,悲伤哭泣是坏情绪,爸爸妈妈喜欢好情绪的孩子,而我们也喜欢好情绪的自己,所以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就很难接受处于坏情绪当中的孩子。
情绪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心理感受过程,它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积极情绪不等于好情绪,而消极情绪也不等于坏情绪,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只是体现了我们不同的需求状态,满足情况而已!其实,情绪是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中介,它就像一个信号灯告诉外界我现在需要什么,恐惧愤怒挫折伤心,这些消极情绪恰好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需要。每一个消极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孩子出现坏情绪的时候,我们父母要看到的是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慢慢体会和觉察孩子的需要。这个时候正是我们了解孩子觉察自己的时候,增强与孩子亲密感的时候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热身楚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认真倾听她的表达,让她知道你非常重视他的需求。
解决孩子情绪问题小贴士:
1.我们可以通过“爸爸妈妈看得出来……我感到你生气是因为……我猜……我是希望……”等语言跟孩子共情,清晰地向孩子表达,我们已经明白了他的需要。
2.当我们关注孩子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自身情绪的调整。当我们自身带情绪的时候,首先感到我们情绪的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会更加的不安,更加的磨人,更加要求安慰,因为一点小事就哭,不按时睡觉,然后惹得我们更加烦躁和生气,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3.当你意识到情绪要失控时,需要记得抽身出来及时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生气,我要去冷静一下,打断这种情绪脑主导的只读模式,等情绪脑冷静理智脑回复的时候再跟孩子沟通。如果实在没有控制好情绪,那也可以在心平气和或者脾气发完后马上向孩子表达你对她的关心,说明原由不要指责争取孩子的理解。
4.我们要避免对孩子绝对化的要求,比如孩子必须要怎样怎样,避免以偏概全,孩子的行为一旦稍有差错就会感觉孩子一无是处糟糕极了,这些不合理的评价也会导致孩子未来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我们要多元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情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