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来,咽喉难受得厉害。想起了橱子里边放着的药……发烧的,风热感冒的,就是没有消炎的。我看了一下“双黄连颗粒”说明书:成份:金银花、黄岑……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咽痛,对了!
……
其实我不是个随便用药的人,我很怕死,也很信科学,一直讲究对症下药的。以往,只要看到奶奶和老妈她们一有个头痛脑热的就随随便便翻出些药就吃(至少当时我看来如此),就不由地生出反感,担心她们吃坏身体,更恼她们的愚昧无知和固执——她们难道不知道药不能乱吃吗,看到一两个症状对上就瞎吃,还不听劝。
记忆深刻的是面前这几包“双黄连颗粒”带给我的一顿折磨——去年上井冈山参加群演,中途感冒了,去医务室拿药,那人给了我一些退烧的消炎的还有这些“双黄连颗粒”——“风热感冒引起的……”,拿药的时候我就注意到这一点,我跟医务室的人说:“我应该是受了风寒,这个是风热感冒的,没用吧?”她回道:“目前医务室只有这种了,这是中成药,症状对了行,没关系的。”是吗,中成药原来可以这样啊,我将信将疑,因为嫌麻烦,就听了她的。没想到,服了药后,那天下午,我吃完药本想着躺一会就舒坦了,迎来的却是头痛加剧,高烧不下。我又气又恼,难受得要命,一路小跑到药店买了些风寒感冒药……
可是讽刺的是,今天我冲了两包“双黄连”下肚——这一次我连感冒都算不上,只是看到“清热解毒”和“咽痛”等字眼就稀里糊涂地服了。服药不到一小时,我感觉头脑发昏,身子变得混混沌沌的,咽喉……还是难受啊!(虽然我不确定这些是不是吃那个药导致的。)
尽管如此,我却仿佛更能理解奶奶和老妈她们“乱吃药”的行为了。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吃一堑,长一智的,也不是越活越通透的。而有些时侯做了一些蠢事也并不能代表他真的就是愚昧的。
像我这次,我本想着是我兴许是昨个吃的炒面上火了,这个颗粒里边的“金银花”好歹有去火的功效嘛,所以就抱着试试的心态了。其实,现实中的很多东西并不能如理想中的度量和精确对位的。基于笼统无法清晰证实的联系,很多人就会有试试看的心态了。
而且,这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还是吃药吧,我想起了神农尝百草,勉强地说,难道不是异曲同工吗?
中国人重视经验,就连中国的哲学都是讲究直觉和顿悟的,而不是像西方重逻辑。文化影响人的行为,因此,“乱吃药”的行为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虽然“乱吃药”是不好的,但绝不能因此就认为“逻辑”一定优于“感觉”,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我们现有的科学可以度量的,我们不能否定未知的力量和尚无法度量的联系。
正如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我知道了所有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生活”,我们明白的那些道理,都是笼统的,而我们真正要经历的,却是细微的,有些只可感受无法度量。如果说,那些道理是哲学,那些细微的经历与感觉便是文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了万事万物,可我们依然需要文学。
想起了不久前看的电影《无名之辈》,里边的人物,大多是现实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的举动也是傻到让人发笑,可最后,我们还是被他们感动了。看似傻不拉几的举动背后,他们自己的感受却是无与伦比的。
正因如此,无数的人,重复着看似无意义的人生,才有了意义,那便是“大同小异”;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小异”才是最重要的。
正因如此,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犯着“相同的错误”,那可不是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