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桓 廖晓文
2022年7月22日,广东海洋大学国旗护卫队追忆仰望队到达南雄市油山镇,走访学习油山的革命痕迹,学习感悟这座绵延于粤赣交界数百里的山脉上所发生的历史故事。
在1935年4月初,赣南省委军区的部队与项英、陈毅及李乐天等部在油山廖地村会合,三支部队合在一起,加上当地的游击队,共有1000多人,长期坚持在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红色土地上,组织领导和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油山人民长期以来为革命事业、为自身的解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油山位于粤赣交界处,方圆百里,山高林密,村庄分散。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南雄县委就在油山率游击队创立革命根据地,点燃革命火种。油山也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地、驻扎地、宣传地,留存了极为丰富的红色印记。新中国成立后,油山镇被评为革命老区。为铭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和油山人民的丰功伟绩,中共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油山坪田坳建立油山革命纪念碑。纪念碑于2001年建成。
1929年1月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1月24日在江西大庾战斗中身负重伤,次日随部队转移至广东南雄乌迳宿营,当晚转移途中遇敌突袭,不幸牺牲,年仅24岁。在前进的道路上,他曾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困难挫折,但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前进方向、旺盛的革命斗志,最后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他不畏艰险、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品质。继承和发扬何挺颖烈士的革命精神,对于当今开展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936年夏季,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游击队的粮食断绝,只能摘野果、采野菜、剥竹笋充饥。面对红军游击队的困境,赣南地下党的同志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陈毅元帅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大米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赣南游击词》。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掩护,我红军将士才坚持了赣南游击战,夺取了反"清剿"斗争的胜利。
下午,队员们一同前往上朔村苏维埃政府遗址参观学习。1928年2月13日南雄全县农民暴动爆发,在南雄县委率领的赤卫队和广大民众的浴血奋战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于1928年2月18日成立,政府办公地址就设在南雄县上朔村。
在进入上朔村苏维埃政府遗址的人民会堂里参观时,我们偶遇了三名住在村子里的小朋友,他们也对红色知识文化表现出丰厚的兴趣,队员当即在会堂中为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团课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为会堂里的氛围所打动,也更能理解当地政府修缮村内各处遗址、打造红色旅游基地的用心良苦。
1935年至1937年,红军游击队在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红色土地上,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得红军主力部队能顺利北上,这段峥嵘岁月,将会永载史册;我们回看这段历史,望着红军点燃革命火种,看它终成燎原之火;我们迈步进古村落,探访一处处遗址,于岁月长河里,倾听历史回响;身边处处有党史,我们记录、学习、宣传,革命精神定年随着我们的努力,发扬光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