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只是莞尔一笑,但很快这句话就深深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初次晋级为妈妈,我很快摆脱了各种忧虑,开始很认真地思索要怎样才能陪伴孩子健康的成长。自省吾身,再加上借鉴身边成功的牛妈们的经验,我意识到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对情绪和习惯的培养远远重要于知识的输入,而阅读是我找到的既能培养习惯,又能培养情绪的最好的方式。
在吴楚周岁左右,书本,在我们家就是玩具般的存在。我买了有响声的布书,色彩斑斓的立体书,以及各种认知卡,丢在他的玩具堆里,爬行垫上,枕头旁---任何他可以看到或者触摸到的地方,等他爬累了,玩累了,就会抱着他随手捡起一本书教他认一认。无处不在的书本比束之高阁让吴楚更容易去习惯书籍的存在。当然,对于家庭卫生而言,那是一段无比凌乱的时光。
周岁到进入托班前,阅读也开始从简单的图片认知过渡到绘本的阅读。书被集中地摆放在书桌上,一般我会每星期选择2-3本书放在床头,每晚会早早的给吴楚洗漱,上床之后到睡觉前就是美好的阅读时光。那段时间的吴楚对《我爸爸》《我妈妈》特别感兴趣,总是读了 又读,特别喜欢模仿里面爸爸妈妈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当意识到可以对小朋友进行原始性教育后,我又入手了《小鸡鸡的故事》,告诉小朋友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而且非常坦然地带着孩子看图片中小宝宝出生的过程,效果怎么样我不好说,反正一直到现在吴楚 都没有问过我他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安全系列读本也是在这段时间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这系列绘本文字比较多,都是我慢慢地读,吴楚在我怀里认真地听,每次读完我都给小朋友做各种情景假设,比如遇到坏叔叔了要怎么做?可以向谁寻求帮助。随着月份的增长,小家伙的回答从最开始的时候“快快的跑”过渡到“要打败坏叔叔”,我会问他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故事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从而加深他对绘本故事以及安全本身的印象。
进入托班后,我觉得我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是带他去浦东图书馆办了张少儿借书证, “书非借不能读也”,少儿图书馆真是个大宝库,里面的各种绘本,不但减少了我的选择困扰,满足了我对吴楚阅读的要求,更是对缓减了购买绘本的经济压力。我们是每月去图书馆借一次书,诗歌绘本,故事绘本,知识绘本,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我们统统抱回家, 同时自己也会定期购买经典绘本在家慢慢细读。吴楚对于科普类的绘本特别沉迷,入手的《有趣的物理》成了他的最爱, 一读就停不下来。弹力,电子,这些我在初中才接触到的名词,在他眼里就成了好玩的存在。比如弹力,书中的备注是“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形状,但是当外力消失后就会恢复形状的力”, 大人读来都觉得很拗口。为了帮助他理解,我拉长他的袜子再松手使恢复原状, 告诉他这就是弹力的作用。于是小朋友满屋子找弹力,沙发,被子,球,小汽车的轮子,甚至摸摸爸爸的肚子兴奋得告诉我爸爸肚子上也有弹力。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不是吗?对于自己有兴趣的绘本,吴楚会非常投入的和我一起看和讨论,这是“看”书。但是对于他不感兴趣的绘本,比如人文类的,诗歌类的,我都采取我读他听的方式,有些读过了,他会告诉我:“妈妈,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其实还是有听进去的不是吗?),如果他没有负面的评价,我下次还会 拿出来读。对于诗歌,三字经之类的,在反复读过后我会要求他跟着我一起诵读,背诵。国学经典,诗词歌赋,我一般是不加解释和说明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精髓,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品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这种我读他听的方式,我称之为“读”书。除此以外,就是各种“听”书,早起吃饭的时间,发呆的时间我都会有选择地放给他听,各种绘本故事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听,都是我推荐的。
每次出行包包里会装一本绘本,图书展览也踊跃参加,借鉴吸收其他妈妈们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陪娃阅读的路上,我也一直在充电和学习。前几天学某牛妈记录整理了陪吴楚读过的书和绘本,大大小小已经有130来本,有的,只读过一遍,有的,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对于吴楚而言,每天晚上“学习”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作为母亲,我无法为孩子选择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在他年幼的时候,陪他广泛阅读,教他与书为友,我相信,阅读能让他更早的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教他如何早日实现这种可能。
阅读的路上,我和我的孩子们,还在继续前行,没有目标,只希望每天进步一点点,我相信这样的量的积累,总归会在某一天引起质的变化。
1.01³³³≈ 37.8
0.99³³³≈ 0.03
20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