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就是遵守法纪,自我约束。自律只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的遵守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按照自己的善良意志,让自己拟定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自律往往是不愿做或懒得去做,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联系,“律”既然是规范,当然是因为有行为会越出这个规范,比如刷牙洗脸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精疲力尽,如果你倒床就睡,是在放纵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坚持进行洗漱,这是你自律的表现。人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让自己讨厌,或行动受阻碍的事,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克服对情绪的干扰,接受考验。
第一、自律是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
真正的自律是一种自省、自爱,是一种认真对待自己的表现。帮助孩子养成自律将会对孩子一生受益,尤其是进入成人社会。建议如下,第一一身作则,树立自律的榜样。没有任何“言教”能胜过“身教”。在自律这件事上,尤其如此,“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孩子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
第二、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
对孩子而言,自律最开始源于家庭规则建立,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规定后,就要严格监督孩子认真执行了。比如孩子想要玩手机,那么就规定时间,和孩子讲好,每次只玩15分钟。规定的时间到了,就立刻停止,并且在孩子能够遵守规则的情况下,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第三、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让孩子自己规划时间,做制定行动计划,并指导孩子自己遵守计划。父母制定的安排,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事情,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孩子也会在完成后获得成就感。
第四、先“苦”后“甜”,延迟满足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按照先“苦”后“甜”的原则做事情,教会孩子先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标,再去“享受”。不要总是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欲望,给他们一个等待的时间,或是通过做事情来交换,这是一个意志力锻炼的过程,以便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第五、自律性的深层心理需求:如果一个人做事有强烈的动机,并在从事的活动中真正的享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的规范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