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读书的。
我的爱读书,分为两种,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专业的,我恰恰说不上爱,准确说是不得不看不得不学的必须看,必须学,这是一部分。剩下一部分,是自己感兴趣的,追着看,追着学。所以虽然都是专业这个“妈妈”,也是有亲妈,有后妈之分。而非专业的杂书,我也不是爱,而是深爱,爱不释手。
今天说起读书这件事,大家各种讨论,而今天又是青年节,一个美好未来青年人大有作为的时间点。恰好新年计划是:2020年,我的计划是:读书。
读书这事儿,我这样划分自己的时间表,上学期间,不算。那时候,爱与不爱,不是你说了算。一方面来自你的投资方(父母),另一方面来自的专业(学业),所以说爱与不爱那都太扯…而资金独立,时间独立以后的日子,爱不爱读书,才是自律和爱好,才能算进去门槛,你是不是爱读书的人。
所以我今天只说后半部分,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读书的事儿。
小时候也爱读书,那时候是无意间发现床底下有个纸箱子,不仅粘贴胶布,还用绳子绑的紧紧,在最里面不容易发现的角落,箱子表面都落了灰。好奇,为我打开了以后喜欢读书的日子。趁着父母上班,爬进去,把箱子从床底下拉出来,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死沉。不能让自己一身汗半身灰白费,打开,必须打开!然后我发现了,是爸爸收藏的书,整整齐齐,满满登登。准确说,这是“偷书”看。所以那份急切,那份窃喜,那份惴惴不安伴随我在每天,而读这样的“杂书”而不被父母发现,是很难的也是很简单的。难在于父母心细,很容易发现,而且他们不放心孩子们小独自在家里学习,下班时候会第一时间回来照顾我们,很容易被发现。还有个容易被发现的现实问题,“书放在哪?”厚厚的书,不可能几分钟看完这是现实,而把它从床底下箱子里拿出来,箱子恢复原位,又不可能每次都放回去,书的存放,很是问题。绞尽脑汁,何处藏匿,而自己白天上学忽然想起没看完的书,又各种担心,被发现。用现在的话说,我太难了。
父母不让看课外书的理由,也不是我们一家,学校老师也不允许,每个家庭父母都不允许,所以,这是社会问题。所有课外书,都叫杂书,看杂书影响学习,这是不成文的规定。
说起简单,也容易。首先是看书速度,为了避免被发现,练就自己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习惯,有时间再嚼一遍,没时间直接先看一遍。这是我读书的“指导方针”。所以粗读是不被发现的其中之一方法,好处是速度快,父母每天忙碌,顾及不上发现,我就放回去了。
方法之二就是功课不能落下。上学时期身份是学生,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所以学习好是你的本分。同时,因为要看书,想偷偷地看书又不被发现,那就需要掩护,而最好的掩护,就是把本职工作完成的超级好,这样家长放心,才会“疏于管理”,才能给自己读书赢得机会。所以好的学习成绩是能读书的前提。
再说时间资金独立以后的读书。首先手里有了资金,可以买书,这是打开了一扇窗的事儿。那心情就是俩字“倍儿爽”!随后有了时间,我可以任意支配,自由!不用父母睡下自己“挑灯夜战”。很是肆意。
而让我爱读书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性格。我不喜欢看热闹,不喜欢吵吵嚷嚷,虽然我能加入或者制造吵吵嚷嚷的热闹氛围,但是我更爱安静。而我的工作又经常出差,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说我逛街只有两个事情,一个是去超市,采购必须生活用品。另一个就是去书店,买书。所以我出差,直到现在都是,不是刷手机,看热闹,而是看书。我预定的酒店,一定不远处就有书店,而距离也一定是走路刚刚好到达。所以你不管在车站还是机场,不管是旅途中还是酒店内,能看到的一定是我抱着一本书再读。这个跟是否文艺范儿,是否时尚完全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的就是读书,不用跟别人搭讪,也减少了别人跟我搭讪的机会,安静。而不管多远的旅途,我一定会在行李箱的最外面易于拿到的地方,放本书,而回来时候是否还是一本就有待商榷了。
出差的日子,我是安静的。工作之后回到酒店,电视从来不开,洗澡以后端杯水,抱着书,靠在床头,嗨嗨地读。晨读,一定泡茶,夜读一定是白开水。大量阅读,让我的阅读速度更加提高,而多年来,不管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仍然热爱,而我行李箱里的图书,我跟我转悠中国转悠世界……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发展,电子产品代替了古老的方式,速度变得更快,我可以在短信一毛钱一条的时代,一个月花四百多块钱交短信费,但是我仍然喜欢纸阅读和文字书写。记录我的成长轨迹,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沟通,笔记,等等,我仍然会更倾向于用笔和纸,那些通过笔尖沙沙地划过纸张留下的时光,可以让我慢慢嚼岁月,看夕阳,阅人生……而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安静和对安静读书,安静记录的这份痴迷,因为它安静,所以不易被发现…也恰恰是不被发现,而让我更易于保持这份安静。
书,是用来读的,古老的文字,是用来记载的……我爱读书,并将一直读下去,只为做最好的自己。